奋进2022·创新攻坚|飞天凌波 苍穹碧海写下第一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2022-12-29 10:00
摘要

我国科技工作者加速向前攀高峰,创新产出累累硕果。

2022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疫情影响仍未消退。但我国科技工作者加速向前攀高峰,创新产出累累硕果。

加速跑,源于笃定。科技创新,国之重器,需要战略布局来引领。2022年,载人航天、深海深地探测、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千里马”奋蹄驰骋,超级计算机、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新兴技术“应用场”抓紧落地,这是对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笃定,对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笃定,是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笃定。

加速跑,源于使命。坚持“四个面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凸显科技工作者担当科研报国的使命。过去一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又有新提升,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又有新突破,科技创新不断迈向挺起中国脊梁、造福亿万人民的星辰大海。科技工作者的深沉使命感,点燃了科技创新的燎原星火。

加速跑,源于激情。正如钱学森所言,“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这是志气,也是自信,更是激情。2022年,每一座城市、每一家科技企业、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在踔厉奋发、奋起直追,誓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科研工作者的才智和活力充分涌流,就是对科研激情的精心呵护,对科技创新的莫大贡献。

任重道远,行则将至。“中国科技”要在全球创新浪潮中搏击奋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搭载着三名航天员成功发射升空,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太空会师。一批批航天人筑梦太空、接续奋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提到新发展理念首要位置,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再到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国科技创新脚步毫不停歇,重大创新成果接连涌现。\ 中国空间站开始长期驻人

今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相聚“中国宫”。

11月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太空合影的画面。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十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用这场壮阔的远征、浪漫的抵达,在中华民族铿锵行进的复兴之路上标记下新的坐标——中国空间站从此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时代。

今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它将与辽宁舰、山东舰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

6月17日上午,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福建舰舷号为“18”,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在11月举行的珠海航展上,歼-20、空警-500等主战装备集中亮相,运油-20、攻击-2无人机首次振翅,集中展示我国现代化战略空军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2月9日,东航接收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飞机,标志着国产大飞机迈出市场运营的“第一步”,也标志着中国民航运输市场首次拥有中国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

12月9日,国产大飞机C919的全球首家用户东航,正式接收首架C919飞机。

前沿方向研究进入第一方阵

2022年,我国凝聚态物理、纳米材料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大科学装置建设发展迅速,在材料、能源、生命、工程技术等7个学科领域布局框架已初步成型,“中国天眼”“人造太阳”等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科研利器。

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进入成果爆发期。10月份,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对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及周围天区的氢原子气体进行了成像观测,发现了1个尺度大约为2百万光年的巨大原子气体结构,尺度比银河系大20倍。这是迄今为止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大的原子气体结构。

晨曦中的“中国天眼”全景。

今年10月,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托卡马克”装置取得突破性进展,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兆安培,距离可控核聚变点火又近了一步。达到这一条件对我国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及自主设计运行聚变堆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5月份,我国科研人员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产业向中高端攀升

面向经济主战场,创新的动力源源不断注入到经济转型升级当中。在曾经研发世界最薄“手撕钢”的山西太钢,科研人员又研发出特种不锈钢新产品,实现了我国LNG海运和储存用基础材料领域的新突破。

新能源、先进核能、特高压输电等技术不断突破;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也在不断攻克“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

今年11月,《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发布。在茫茫太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有45颗卫星在轨提供服务,不仅可以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还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提质增效。北斗正在成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大众消费产品的标准配置。2022年上半年,在境内申请入网的智能手机中,128款支持北斗定位,出货量超1.3亿部,占上半年出货总量的98%以上。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用创新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药物、先进诊疗技术等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创新为我国经济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今年9月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今年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上升至第1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彭博社发表评论说,中国近十年来一直专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原标题《飞天凌波 苍穹碧海写下第一》)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