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上镜 124 | 传承老技艺,打造新风尚
读特融媒实验室
2022-12-25 17:04


在增强文化自信的道路上

民俗正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以创新的手法重塑老技艺

让传统工艺引领新风尚

跟随镜头

一品传统文化的韵味

【心灵手巧】乌吉苗寨是黔东南州苗族蜡染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近年来,当地积极挖掘苗族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带动村民从事苗族传统刺绣、蜡染等手工制品生产与外销,实现“非遗”传承与市场对接,走出一条传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新华社发(范晖 摄)


【狮王争霸】在澳门美高梅剧院,陕西省民俗体育协会队在“狮王争霸-南狮邀请赛2022”南狮规定桩阵自选套路第一回合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有板有眼】2022年2月7日,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龙山镇,“龙里太平花灯”艺人刘江(前)在村附近的山顶上指导年轻人练习花灯戏。“龙里太平花灯”是流传于贵州省龙里县龙山镇的一种古老戏曲剧种,在当地政府的保护与支持下,已传承发展出“生旦净丑”剧唱、台上台下互动表演等多种表演形式。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非遗匠心】在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苗族蜡染工坊,村民在画蜡画。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把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设立非遗工坊,采取“非遗+文创”的方式设计、制作旅游文创产品,推进苗族蜡染、银饰锻造、竹编鸟笼等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凤引九雏】“90后”重庆小伙辜国强在组装花丝镶嵌作品“凤引九雏”。花丝镶嵌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辜国强偶然接触到花丝镶嵌技艺并迅速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手艺。拜师学成后他建立了工作室,探索利用这门传统工艺制作适合现代人佩戴的饰品。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从娃娃抓起】每周四、周五,黄河老腔艺术团的老艺人为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城关南新幼儿园的孩子们传授黄河老腔,并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将传统的唱腔特色与时代特色紧紧融合在一起,传承创新演唱内容,让传统文化根植娃娃心底。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生根发芽】湖南省资兴市鲤鱼江完全小学的学生在练习戏曲基本动作。近年来,湖南省资兴市积极推进传统戏曲进校园,通过设立培训基地、兴趣班、“第二课堂”等形式,邀请专业戏曲老师走进校园,为学生进行京剧、花鼓戏等教学辅导,让孩子们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新华社发(李科 摄)

综合 见习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陈晨

(作者:读特融媒实验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