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设计建造的卡塔尔多哈卢赛尔体育场,宛若沙漠中的“大金碗”。 新华社发
2022年12月7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赴沙特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中东地区国家和时隔六年再次访问沙特,成为中阿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结出累累硕果。图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米尔费,伊提哈德铁路网上的火车。 视觉中国
过去10年,中国同阿拉伯世界国家结出累累硕果,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样板。2022年度,中阿关系开辟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境界,树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中阿互通有无,启迪创新,碰撞思想,把文明交流的成果传播四海,书写了东西交融、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
在阿拉伯很多国家,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中阿合作的硕果:如今卡塔尔首都多哈,夜幕下的卢赛尔体育场灯光璀璨,宛若沙漠中的“大金碗”。中国企业设计建造的这座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不仅成为国际足坛盛事的见证,还成为卡塔尔新地标;在科威特,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科威特大学城项目部日前向科方移交行政管理设施项目第二期四个单体项目,标志着该项目实现总体移交,助力科威特教育建设;另外,还有中国企业施工的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中国企业承建的非洲最大斜拉桥——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桥、中国研制和发射的阿尔及利亚首颗通信卫星、中国公司承建和改建的苏丹三座大坝和水电站群……这些合作项目,见证了中阿合作的累累硕果。
中阿交往 绵延千年
中阿友好是一部绵延千年的交往史。
2000多年前,陆上丝绸之路商旅络绎,海上香料之路云帆高张,中阿文明在亚洲大陆两端相映生辉。中国的瓷器、造纸术、印刷术一路西行,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万里东来。从丝绸古道商旅络绎,到上世纪双方全面建交,再到新世纪中阿论坛开启整体合作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形成合作新格局,中阿友好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尼罗河水般奔涌向前,蓬勃生机的背后蕴含着人类文明友好交往的“精神密码”。
中国东汉时期,甘英奉命出使,“临西海以望大秦”,留下中国使者到达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最早官方记载。
1200多年前,阿拉伯航海家奥贝德从苏哈尔港出发到达中国广州,这段传奇经历被演绎成精彩的辛巴达历险故事,脍炙人口。
如今,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组织之一。海合会国家区位优势突出,是联通亚非欧的地缘枢纽;能源资源富集,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球的30%、20%,是世界经济的能源宝库;锐意开拓、敢为人先,是发展高新产业的沃土。40多年来,海合会致力于建设“一个市场、一个经济体、一个金融体系”,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开设20所孔子学院、2个孔子课堂,中国40多所高校开设阿拉伯语专业,为中阿友好源源不断培养新生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阿同舟共济,相互支援,在疫苗研究和使用、联防联控、经验共享、医疗药品等方面开展高效合作,树立了团结抗疫的典范。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内,双方先后建立17项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有力促进了中阿关系全面蓬勃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样板。
互惠共赢 硕果累累
新时代的中阿关系展现出蓬勃生机,不断迈上新台阶。中阿友好的时代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过去10年,中阿关系进入新时代,各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突破性成就。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集体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同12个阿拉伯国家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同20个阿拉伯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7个阿拉伯国家支持全球发展倡议,15个阿拉伯国家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14个阿拉伯国家参与《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
过去10年,中国同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更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中国保持海合会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石化产品出口国地位。2021年,双方贸易额突破2300亿美元,中国从海合会国家进口原油突破2亿吨大关。双方产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融等传统合作广泛深入,5G通信、新能源、航天、数字经济等高技术合作方兴未艾,“智造”新名片、产业新图景展现出中海发展新气象。
过去10年,中国同沙特阿拉伯的合作阔步前行。双方尊重彼此主权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历史和文化传统,支持彼此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开展紧密战略协作。务实合作迅猛发展。从延布炼厂到古雷乙烯石化项目,从吉赞产业聚集区到红海公用基础设施项目,从5G通信到合作探月,重大项目接连上马。人文交流不断扩大,沙特4所大学开设中文专业,8所中小学开设中文选修课。中沙合拍的首部电视动画《孔小西和哈基姆》广受小朋友喜爱,播撒中沙友好的种子。
专家认为,中国与海湾国家加强交流合作,为本地区经济和政治稳定构筑了一道“安全阀”。
成果
中阿朝着更加清洁绿色低碳的方向携手前行
为谋绿色发展双方一拍即合
在沙特阿拉伯,有一座规划占地2.65万平方公里的新未来城,它毗邻红海和亚喀巴湾,靠近经由苏伊士运河的海上贸易航线,是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框架内的一座新城,设计理念超前的新未来城备受国际关注,其中也闪耀着不少中国印记。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关高新科技赋能绿色发展转型的理念在新未来城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今年8月,随着第一根灌注桩顺利开钻,中国电建沙特新未来城超高塔桩基项目正式开工。这个项目在为超高塔夯实建筑基础的同时,将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融入这座新城的根基。为实现对土壤的保护,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新型无害材料,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采用更高标准,致力于将中国环保标准推向世界,为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目前,中国的发展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能源领域致力于能源转型和清洁发展,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与此同时,许多阿拉伯国家近年来也推出能源转型规划,致力于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力求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拥有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但都处于绿色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对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愿景的追求,推动中阿朝着更加清洁、绿色、低碳的方向携手前行,不断深化相关领域合作,更多惠及中阿人民。
从为卡塔尔举办“碳中和”世界杯提供有力支撑的哈尔萨非化石燃料电站,到为约旦提供绿色电能的三峡国际约旦新能源项目;从埃及的本班光伏产业园,到摩洛哥的努奥光热电站……近年来,中国积极拓展与阿拉伯国家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双方携手实施了大量合作项目。
阿联酋阿布扎比能源局局长阿维达·穆尔希德·马拉尔表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趋势,这一趋势为深化阿中能源合作创造良机。
目前,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共同组建了中阿清洁能源培训中心,以此为依托共同组织光伏、光热、风电、智能电网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活动。比如,距阿布扎比市约35公里的宰夫拉太阳能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2吉瓦。这个由中国企业总承包的太阳能电站近期实现并网发电,它将帮助阿布扎比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40万吨,为阿联酋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亮点
中国已同20个阿拉伯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共迎新时期的“黄金时代”
作为历史上丝路文明的重要参与者和缔造者之一,阿拉伯国家身处“一带一路”交汇地带,历史、地理渊源决定了中阿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2014年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提出后,阿拉伯国家热情响应。8年多来,中阿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一带一路”项目像一个个镶嵌在金丝带上的宝石,给当地民众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共建“一带一路”植根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顺应阿拉伯国家推进经济多元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沙特“2030愿景”、埃及“振兴计划”、卡塔尔“2030国家愿景”、阿联酋“面向未来50年国家发展战略”、科威特“2035国家愿景”……“一带一路”与阿拉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不谋而合,深入对接。目前,中国已同20个阿拉伯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双方在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实施200多个大型合作项目,合作成果惠及双方近20亿人民。
近年来,中阿各领域务实合作持续走深走实,已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2021年,中阿双向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70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2.6倍;中阿贸易额达到3303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1.5倍;2022年前三季度,中阿贸易额达3192.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28%,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红海新城储能项目、吉赞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助力沙特实现能源和经济多元化;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巨石埃及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年产量超20万吨,埃及因此成为全球重要的玻纤生产和贸易国;在科威特沙漠深处,中科合作的穆特拉住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搭建雨水收集系统,在解决40万居民住房问题的同时,还加快了当地的“海绵城市”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契合阿拉伯国家经济多元化发展需求,为实现中东地区长久和平繁荣带来希望和力量。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和相互理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阿合作正在迈入新的“黄金时代”。
目标
中国为促进中东地区和平安全积极奔走主动发声
中阿共放“和平之鸽”
阿拉伯国家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能源蕴藏、悠久灿烂的文明闻名于世,但一些国家也长期饱受战乱之殇,面临发展之困。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延宕反复,地缘政治紧张与经济格局演变叠加,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世界能源、粮食等多重危机叠加,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世界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重要成员,同为国际舞台上重要政治力量,面临相似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双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合作、共克时艰、携手前行。
面对“中东之问”,中国的中东政策始终顺应中东人民追求和平、期盼发展的强烈愿望。中国在中东不谋求私利,不搞地缘争夺,不划分势力范围,秉持平等友善的伙伴精神,尊重地区国家自主选择。中国提出打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中东安全架构,为破解中东安全困境提供重要思想启迪。从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到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四点主张,再到落实巴以“两国方案”的三点思路,中国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促进地区和平安全积极奔走,为政治解决热点问题主动发声。
比如,巴勒斯坦问题牵动中东和平稳定,关乎国际公平正义,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最关心的地区热点。中方坚定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将继续向巴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方坚定不移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始终同巴勒斯坦人民站在一起。
巴勒斯坦政策与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哈尼·马斯里认为,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上一直秉持公正立场,始终同巴勒斯坦人民站在一起,为中东问题解决提供中国方案。中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发挥的作用,阿拉伯国家未来需要同中国在地区事务上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促进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繁荣。
国际舆论也评称,中阿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共同反对霸权强权,反对搞意识形态对抗,这是中阿双方最重要的共识、中阿关系最宝贵的财富。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合作不是为了填补“势力真空”,而是基于共同利益并肩同行。
展望
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民族振兴 并肩前行
12月7日至10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发表三份重磅成果文件。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共同意愿、共同目标、共同行动。
《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宣布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国家全面合作规划纲要》,就双方在政治、经贸、投资、金融等18个领域合作作出规划; 《深化面向和平与发展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文件》,涉及双方同意深化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倡导多边主义、加强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合作、加强中阿合作论坛建设等重要内容。
此次中阿峰会上,中方提出“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等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进一步充实完善了中阿务实合作的四梁八柱,得到阿拉伯世界的积极响应和强烈支持。一份《中海战略对话2023年至2027年行动计划》,在峰会落幕之际出炉。15个领域、近100项举措,为未来5年的合作大厦垒砖砌瓦。
面向未来,中阿在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作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国家全面合作规划纲要》的第一步,未来3到5年,中方将携手阿方推进“八大共同行动”,涵盖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等8个领域。中沙双边、中海“小多边”、中阿“大多边”,中国同阿拉伯国家以“三环峰会”的重大创举向世界传递出加强团结合作的强烈信号,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不同制度、不同文明相向而行、携手发展的典范。
(原标题《红海之滨擘画新未来城 “一带一路”续写传奇故事 中阿友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克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