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人麦沛然是澳门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由他团队牵头建立的河套合作区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未来将与深圳福田共建集教学、研发、产学研平台于一体的研究院,促进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在关键技术研发及跨界合作争取突破,为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腾讯杰出科学家、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刘威2016年来到深圳,他说,大湾区的吸引力在于“政府有为,市场有力,企业有数”,腾讯有幸成为“湾”有引力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如今,他带领的团队致力于大湾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用AI为各行各业赋能。
麦沛然和刘威的故事,是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创新”氛围的缩影。在12月8日东莞举行的“第二届湾区科创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上,来自粤港澳三地、产学研三界的专家学者和科创企业代表,就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嘉宾们表示,在深圳,以战略型平台企业为主干、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创新“榕树效应”不断凸显,华为、腾讯、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将从“独树一帜” 向“独木成林”转变,将带动企业创新小生态向产业创新大生态转变。
“先强”带“后强”,做“难而正确”的事
在去年首届峰会上,嘉宾们提出,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顶级科创湾区,共享创新是必由之路,先强带后强是核心内涵。今年,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以下简称“综开院”)在会上发布《共享创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路径探索——共享创新指数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比较全国四大城市群的共享创新特色时指,“生态融合型”共享创新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关键标签。
《报告》称,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强大的数字经济生态、丰富的产业集群生态以及多元的创新载体生态,数字科技企业加速成长为极具全球竞争力的“参天大树”,在创新生态中既是创新能力的供给方,也是创新技术和应用场景的需求方,能激发湾区共享创新“化学反应”。《报告》特别谈到,以华为、腾讯等数字企业为代表深度推进我国加速进入“科学家+企业家、大企业+中小微、龙头城市+中小城市”共享创新的新阶段。
以深圳为例,华为在2019年提出从原有的“生态合作”进一步演进为“生态协同”,从“技术”强大走向“技术+生态”共享;比亚迪通过开放生态引入更多应用软件与功能开发者,共同打造主体多 样、融合开放的智能汽车生态系统;腾讯2011年发布“关于开放的8个选择”的宣言,2019年提出“正直, 进取,协作,改造”官方价值观,从“授人以鱼”走向“授人以渔”,通过链接与共享,真正实现科 技“有度”、数实“有速”、共享“有为”。
嘉宾们指出,共享创新是一场探索与实验,而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企业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它们聚焦创新链相关方,以做好链接的“大担当”、做好开放的“大情怀”、做好协同的“大格局”,才有了湾区创新生态的参天之木、茂盛之林,在湾区持续践行企业“先强”带“后强”的科创理想。
“大企业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知名经济学家、综开院院长樊纲在会上表示,中国在很多领域、很多产业离“前沿”还挺远。虽然数字经济、数字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的技术正在接近前沿,但是很多的产业仍然比较落后。他认为,在数字化转型中,要进一步发挥大企业发挥引领的作用。
樊纲说,服务业实现数字化相对容易,但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更难,成本更高,制造业企业应利用“外包服务”实现数字化转型。要高度重视科技企业对外服务的这种职能,积极发挥数字技术大企业的作用。
“保民生要保中小企业,但要发展一个产业,就必须靠有引领作用、先进的大企业。我们的大企业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要鼓励大企业做大做强”,他说,大企业有综合性的服务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有创新的链条,有创新的资源。中国许多高新科技领域,大企业在国内显得很大,但是放在全球来比较中显得还是很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应积极发挥大企业的作用,大企业可以带动中小企业形成创新链,实现“大中小互补”。在大国竞争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大企业的发展,才能助力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报告》提出,要通过“四大聚焦,构建科创共同体释放‘共享张力’”,即“聚焦大城、聚焦数字经济、聚焦大企业、聚焦专精特新”,其中“聚焦大城”要从“产业高地”转向“科创脊梁”,深圳需发挥产业创新优势,大力培育科技型骨干企业,强化对龙头企业引领的科创共同体支持力度,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卓越之城,建设国际一流的科创中心。
从“独树一帜” 向“独木成林”
就在本次论坛召开前夕,11月26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在专题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培育更多对产业生态有主导力的领军企业和对产业链节点有控制力的“单项冠军”企业;要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记者留意到,“战略型企业”是本次峰会上多次提到一个关键词。嘉宾们表示,战略型企业将成为塑造我国共享创新生态的关键力量,是现在也将是未来牵引创新的主力。战略型企业具有具备强大的开放式创新和持续创新的能力, 整个组织的创新文化氛围浓厚,能够高效地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大企业”如何成为“战略型企业”,发挥对产业生态主导力?
《报告》提出,支持科技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构建科技企业“雁阵”。应支持根植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数字经济枝繁叶茂的“榕树效应”,有序发展、 健康扩张,支持其跨界发展、跨境发展,成为支撑湾区崛起和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性平台企业。将企业生态引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战略型企业的培育目标, 鼓励战略性平台企业牵头或参与数字经济领域国际标准、 国际规则的制定,打造成我国参与全球数字治理的生力军。
实际上,今年以来深圳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出5个“30条”稳增长政策和“20+8”产业扶持政策,为深圳企业转型升级增添动能。在利好政策推动之下,华为、腾讯、比亚迪等各行业龙头企业主动承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结合“20+8”产业布局,发挥生态主导力,以科技创新支撑深圳产业高质量发展。
峰会上提出,我国创新范式将持续变革。未来, 华为、腾讯、比亚迪等龙头企业,也将从“独树一帜” 向“独木成林”转变, 由企业创新小生态向产业创新大生态转变,成为共享创新的行业底座,并持续强化影响和改变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生态。
作为峰会主办方之一的腾讯表示,未来将围绕国家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重要方向,在促进共享创新的生态中连接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更多创新主体,成就更多“专精特新”科创企业,创造更多可持续社会价值,更好履行科技企业的责任担当。
(原标题《粤港澳大湾区迈入“共享创新”新阶段 专家建言培育战略型企业“雁阵”》)
编辑 李斌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王雯 三审 刘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