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中心与生态中心的冲突中,艺术家如何谈论“自然”?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2022-11-28 20:36

11月26日,“与自然同行”第二期活动在福田图书馆举办,本期主讲嘉宾——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振华教授为在场与线上的听众讲述了“艺术中的自然”。

活动中,孙振华从近期的一个新闻热点——2022年10月14日,欧洲两名环保组织成员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向梵高名作《向日葵》泼洒番茄汁事件切入,讲述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为什么环保主义者要采取破坏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诉求?孙振华认为,这一事件形象展示出“艺术”与“自然”之间的悖论性关系。同时,在现场孙振华还向观众介绍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据悉,孙振华不仅是国内知名的艺术理论家,还长期执掌深圳雕塑院以及深圳公共艺术中心,在深圳参与、策划和主持了大量以“自然”为主题的公共艺术实践。活动中,孙振华首先讲述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他说,人类曾是“自然”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逐渐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征服自然,将科学技术看作解决人类所有一切问题——包括贫穷、饥饿、疾病和未来的途径,成为“现代”的共识。艺术以及美,逐渐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承载与表现,在人的活动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进入二十世纪之后,这套关于“人”的现代性知识遭遇了理论与现实的多重挑战,这套知识开始被反思,自然哲学、生态哲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倡导对“自然”的回归,两套知识的表达与冲突也由此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孙教授向观众介绍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与之相对,近年在国内外兴起了大地艺术(或地景艺术)。大地艺术家以大自然为创作媒体,通过将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结合的方式,去进行人地互动。大地艺术强调一种在地感,引导人们更深入地去感受自然。如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博伊斯的作品“七千棵橡树”,日本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都传达出大地艺术家们的生态理念。在我国,中国美术学院的洪世清先生所做的大鹿岛岩雕,是大地艺术的开创性实践。

本期讨论,使“与自然同行”从首期的中国古代诗文步入了艺术领域。据悉,下一期活动,将会讨论博物学及当代文学中的“自然”。

(图片由出版集团提供)

(原标题《在人类中心与生态中心的冲突中,艺术家如何谈论“自然”?》)

见习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张必洋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