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便利店,发现不一样的广州
南方+
2022-10-28 13:24

夜晚十点,城市渐渐归于平静。结束了在医院一天工作的医学生小蒋,走进了盘福路上新开的罗森便利店。“今天实验结束得太晚,就想来便利店吃口热的,快速解决一下晚饭。”小蒋说,便利店里的一碗面、几颗丸子,就已经足够让他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找到一丝放松与暖意。

街头巷尾的便利店,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零售业态。它是打工人的“深夜食堂”,也是触达消费市场“神经末梢”的载体。

一个月前,日本便利店三巨头之一罗森的广州首店正式亮相,其后便不断加快在全市11区布局的脚步。这也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便利店这一业态。相较于其他零售业态,便利店仍能够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速,显示着强大韧性。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中广州与厦门、太原、东莞、长沙四座城市一同名列全国前五位。在广州,平均每3662人拥有一家便利店,这一数据高于深圳(3817人/店)、上海(3886人/店)和北京(9277人/店)。

大城小店,蕴藏万千机遇。便利店既是满足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商店,更是城市重要的生活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正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广州,在便利店里开辟出不一样的消费增长新空间。

平方之间,燃起街角烟火气

清晨,在华强路口,阵阵食物香气从美宜佳便利店里飘出。在珠江新城写字楼里上班的王小姐,匆匆走进店里买上一个包子、一杯豆浆,便赶着前往办公室打卡。

“早上八九点,会有很多附近的白领来店里买早餐。”美宜佳(富力盈丰大厦店)的店员表示,因为附近的写字楼特别多,便利店在工作日的客流量更大。

开业两年,这家开在城市商务区的便利店生意一直不错。“我们家卖得最好的是饭团,中午的时候,白领们会来这边买个饭团做午餐。”店员表示,有些客人会加热食物后在店里吃,有些则打包带走。同样在附近上班的陈先生向记者介绍,这家美宜佳是旗舰店,能选的东西多,食物也好吃,尤其是饭团。

在广州,便利店是“老广”们熟悉的老朋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士多”就是分散在广州大街小巷的便利店,汇聚着不少80后、90后广州人的共同美好回忆。

“小时候放学会在学校门口的士多买支冰棒,再喝一瓶玻璃樽汽水,就已经好满足了。”“卜卜星、华丰伊面、五羊、大大泡泡糖……士多店满满都是童年回忆。”“以前最开心就是在士多店和三五知己喝着汽水,吹吹水,蔗水最经典,情怀!”……社交平台上,街头巷尾的士多店和悠悠的童年记忆,凝聚成老广们的“便利店情结”。

映射到如今,现代化、多功能的连锁便利店亦是无数消费者的“心头好”。眼下,便利店也成了年轻消费者们“打卡”的热门目的地。

9月末开出广州首店的罗森,凭借自营品牌的创新产品,从一众便利店品牌中脱颖而出,迅速吸引了一大拨粉丝。罗森(盘福路店)的店员告诉记者,该店开业后客流量不少,其中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是慕名而来的,“店里最受欢迎的冰皮月亮蛋糕,就来自罗森的自营品牌。”

“广州的便利店业态,有着鲜明特色。”根据广州连锁经营协会监事区建峰的观察,广州是7—11、全家、罗森这全球三大便利店龙头品牌的齐聚之地,充满着“国际范”。

此外,广州便利店业态起步较早,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士多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OK便利店、ampm便利店、全家便利店等外资品牌便利店开始进驻,可的、华联快客的北方品牌“南下”,美宜佳、喜洋洋、天福等民营便利店兴起,“可谓之百花齐放。”区建峰说。



业态更迭,小店带来大市场

从单纯售卖食品杂货,到兼具多种便民服务功能,再到融合线上线下渠道,一间间看似不起眼的便利店,正悄然掀起零售业态变革的新浪潮。

近两年,随着人们的消费半径变小,消费习惯也发生了转变。比起去大型商超购物,家门口的便利店凭借“小、多、灵、近”的特点,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从而也撬动着便利店业态的持续增长。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毕马威发布的《2022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便利店销售额3492亿元,其中品牌连锁便利店销售额3050亿元,增速12.3%;全国便利店门店规模达到25.3万家,其中品牌连锁便利店16.3万家,增速约13%。

“相较于其他零售业态,便利店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速。”该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大陆便利店渗透率仅为7033人/店,可见未来仍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市场驱动下,便利店业态也在发生着变化。长期关注便利店业态更迭的区建峰注意到,广州的便利店受到港式便利店影响,在业态演变上走出了独特路径。

“面积上,广州便利店的店铺面积大小较灵活,从10多平方米到100多平方米都可以因地制宜开店;设施上,广州便利店在店内设桌椅、吧台椅等休闲设施,推动了便利店的迭代;服务上,在以现金消费为主的年代,广州便利店也先行先试,推出羊城通充值,购买电话卡、游戏卡等服务。”他说道。

为了与更多消费者建立密切联系,越来越多的广州便利店探索着通过运营线上社群、与外卖平台合作、引入快递驿站等便民功能的模式,拓展着门店的消费功能与场景。原本只能接待1公里内的消费者到店购买的便利店,通过外卖订单已可以辐射至5公里内消费者。

根据此前广州发布的《广州市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工作方案》,广州要推动便利店+餐饮休闲、便利店O2O(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无人便利店等新业态加速落地,并拓展便利店便民服务功能,包括生鲜蔬果销售、彩票销售、打印复印等便民业务等。

当更多生活需求在便利店得到满足,当更多情结与便利店“撞个满怀”,便利店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展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及强大的竞争力、生命力,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广州连锁经营协会执行秘书长姚健认为,连锁业态在产品创新开发方面能产生积极效应,迅速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能,为推动广州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贡献。“连锁业态的会员体系也为顾客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体验起着巨大的引流和促成交作用,对广州消费市场的稳定不断向好发展发挥着较大的协同作用。”

消费入“圈”,畅通经济微循环

今年8月,商务部等10部门公布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名单,广州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入选。

9月,广东省商务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8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城乡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加快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丰富商业形态保障基本需求,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生态,配置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利店、超市、生鲜超市、早餐店、美容美发店、药店、快递服务点、智能快件箱等进社区。

正在全国范围内打造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可以被视为一次自上而下的社区商业变革。

由于社区商业载体空间有限,意味着生活圈更多内容还是由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商业组成——它们不仅是解决人们日常消费需求,更是承载城市经济活动的“动力源”,扮演城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作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构件,便利店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刺激下,成为一条新的赛道。在这条赛道上,作为试点城市的广州如何突围?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广州在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上如何发力?

记者从广州市商务局了解到,在《广州市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方案》中,广州提出要推动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打通“最后一公里”。其中,便利店要朝着“补齐设施短板”“丰富商业业态”以及“创新服务能力”等三大方向发展。

“补齐设施短板”指广州将加大品牌连锁24小时便利店布局建设,支持便利店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便民设施进社区,让居民生活更加方便;“丰富商业业态”则鼓励便民商业与物业、便民消费与社区生活等场景融合,实现业态多元化、智慧化发展;“创新服务能力”指鼓励便利店实现“一店多能”,搭载代扣缴费、代收代发、上门服务、租赁等功能,通过跨界经营提高便民服务能力和提升服务品质。

一间小店,就是一个多功能服务中心。越来越年轻态的便利店,畅通了城市经济微循环,也让烟火气越来越旺。

(原标题《方寸便利店,发现不一样的广州》)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周梦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