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老照片背后,是光阴的故事
读特记者 张锐
2020-07-26 21:23

1984年7月27日,雕塑作品"孺子牛"落成,这尊代表了深圳人埋头苦干一往无前精神的雕塑作品刚面世就引起巨大反响,摄影家江式高别出心裁运用慢快门和人工光摄影,让这尊灰黑色的雕塑色彩斑斑斓别具神韵。在孺子牛落成36周年的日子里,首次刊发这张照片,对继续发扬孺子牛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

深南中路深圳市委大院门口的《孺子牛》雕塑,是深圳家喻户晓的雕塑作品。36年前的今天,这座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以4吨铜料铸成的雕塑呈现在世人面前。改革、开拓、创新,孺子牛凝聚寄托着几代特区建设者的精神品质。36年来,无数市民、游客或摄影师都曾拍下它奋进的身姿。日前,深圳老一辈新闻摄影家、本报第一任摄影部主任江式高整理出了一张非同寻常的照片,画面中,孺子牛在茫茫夜色中呈现出了斑斓的色彩,在光影的映射下,雕塑深沉的金属表面,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和更细腻的纹理。

江式高今年86岁高龄,精神矍铄,谈起这张照片时神采奕奕。他告诉记者,这样一个全市瞩目的雕塑,对于摄影师来说,怎会不想拍!“如果白天来拍,只能依靠自然光,找来找去都不够满意”,怎样体现出这座深色铜雕的细节,拍出孺子牛的神韵,成了困扰江式高的一个难题。他换了思路,夜幕中的孺子牛,是否能在自己的照片中焕发出别样的色彩?

1984年8月的一个深晚,江式高带着两个备选方案,一位助手来到了雕塑前。方案之一,是用辅助工具放出烟雾,遮挡住雕塑背后的建筑与背景,再以色光照射烟幕,相当于形成一张背景纸。然而,当天晚风吹拂,烟雾飘散不受控制,“背景纸”并没有呈现出理想的效果。怎么办?拍照亦是创作,江式高仍旧希望以光影塑造照片,塑造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思考一番,江式高与助手配合,支起三脚架,手持闪光灯,用一台尼康FM2相机进行拍摄。“相机支在三脚架上,打开T门,进行长时间曝光,依次把橙色、绿色、蓝色、红色的色片插在闪光灯上,围着孺子牛转圈打光”,如此,在深圳的炎炎夏夜,江式高和助手连琢磨带实践,足足拍了3小时,用完了整整一卷胶卷。

摄影人不怕辛苦,只怕拍不出理想的照片。江式高不主张大幅度的后期制作,因此冲印出的照片大部分没有令他满意。在长时间曝光的镜头下,任何一条从不合时宜的角度窜出的光线,都会影响美感。选来选去,这唯一的一张《孺子牛》照片从众多胶卷中“脱颖而出”。在光影的交织中,背景化为橙色的夜幕,铜雕孺子牛并没有失去深沉内敛的金属质感,在彩色光斑的加持下,牛身的细节栩栩如生,层次更加丰富。

这张照片,让著名摄影家黄文称赞不已,她说:“画面干净,背景亮度与主体之间光比不大,让牛身体的细节也表现出来了。它对于深圳的精神气质是一份真诚的记录!”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