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一年一度的“艺术深圳”又在深圳与观众相逢。其中,竹空间第三次来到“艺术深圳”,带来了一系列知名画家的作品。其中就有台湾艺术家薛保瑕的近20幅抽象艺术作品。15日,记者专访了薛保瑕。同样第三次来到“艺术深圳”的薛保瑕畅谈了近期的创作以及对艺术的看法。
作为台湾当代女性艺术家,薛保瑕自小接受了非常传统的水墨教育。与其他艺术家不同,她有着深厚而独特的学术背景。她早年在台湾师大学习艺术,上世纪80年代她赴纽约学习绘画,获得纽约大学博士学位。在求学阶段,她涉猎的范围非常之广泛,从国画、书法、雕塑到油画、摄影、陶艺,她都有所尝试,为她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薛保瑕身上有一种自然又韵致的艺术家气质,她总是保持开朗的笑、平和的语气。谈到自己喜爱的艺术,她特别投入,变得滔滔不绝。如同她的艺术能以一种音乐性与爆发力一样,她的执着、坚毅、自立又自信的态度同样轻易感染周围的人。
薛保瑕主攻的是抽象艺术。虽然她接受了非常传统的学院式教育,但探索、寻找与创新的精神一直流淌在她的血液中,通过那点、线与面、跳动的符号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
在她看来,作为艺术家,“改变”是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必须课”,无关乎外界,是发自内心的诉求。“作为一名艺术家阶段性的发展之后,需要思考下一步如何走”。薛保瑕的创作并非一味停留在某个状态,同样是“流动性”且具有探索性的。从早期富含古典浪漫气质的作品到鱼钩系列,到圆点系列,再到新近创作的大尺幅作品,她对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从未停歇。
在薛保瑕眼中,熟悉与陌生是一对矛盾体。“对我来说,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经验一旦熟悉之后,需要寻找一种陌生感。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方法”。薛保瑕近期的改变体现在她开始创作大尺幅作品。“这是一种陌生的经验,大尺幅是我的一种方法。大尺幅的创作对我来说不是过往经验所能解决的,有一种陌生感在里面,吸引我继续探索下去。比如,在创作中经常需要退后看作品,适应创造空间大小的变化;再比如,需要凝视作品的时间变长等等。”
“在不同阶段,我的作品风格的改变可以用‘自行车链条’来形容”,薛保瑕这样告诉记者。她进一步阐述说,“自行车的链条是唇齿相依的。后来我的作品变成什么样子,往往可以从我之前的作品寻到端倪。”
比如,在她的圆点系列中,涵盖了多重抽象符号。尤其是画布上鲜明的“手绘圆”,它让作品跳脱出原有的时空,又成为再次进入时空的线索;在新近创作的大尺幅作品中,虽然没有“手绘圆”,但可以看到画布中有画笔挥动出来的圆形,犹如太极的刚柔并济。薛保瑕解释说,在2010年开始,我的“手绘圆” 展现出来的是加速运转,而“徒手画圆”则是缓慢的,身体在大尺寸画布面前,尽力达到最大化,挥动手臂带动出来圆有某种静止状态。 “其实身体在绘画过程中,尤其是画大尺寸作品中,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主题。感官知觉中包含着一种讯息,这也是抽象艺术相对的部分。”
观看薛保瑕的作品,会发现她在强调新鲜生命感觉和经验的同时,用经验和个性逐渐拓宽抽象主义的边界。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