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援疆资金八成投入民生领域
读特记者 李舒瑜 任琦 徐兴东 石义胜/文 齐洁爽/图
2017-09-13 08:41
收录于专题:大局

在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深圳援助当地盖起富民安居房。

无论是茫茫戈壁深处的绿洲里,还是雪山脚下的静谧村庄中,在喀什采访期间,一排排由深圳援建的色彩鲜艳的富民安居房总与采访组不期而遇。

“深圳,亚克西!”刚刚搬进新房的乃则尔巴格镇14村村民伊那德·提拉用最质朴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喜悦与感激。

富民安居,只是深圳援疆民生项目的一个缩影。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深圳把民生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受援地区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数据统计,从2010年至今,喀什市和塔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安排财政援疆资金47.77亿元,其中投入到民生领域资金占83.78%。

住房:援建富民安居房3万多套

乃则尔巴格镇,距离喀什市区5.5公里。驱车沿着白杨树掩映的水泥村道驶进去,道路两旁是整齐划一的两层“小别墅”。

伊那德·提拉刚搬进120平方的新房不久,他高兴地领着记者一个个房间细细参观——在这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子里,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和橱柜、抽水马桶一应俱全。

“过去住在土坯房子里,夏天怕漏雨,冬天怕下雪,取暖靠土炉子烧煤,屋子里空气混浊。现在房子变宽敞了,还装上了天然气,干净又舒服,取暖费用反而比过去烧煤减少了一半。”伊那德·提拉说。

伊那德·提拉家的新房造价8万多元,按照富民安居政策,中央、自治区和深圳市补助近3万元,贫困户还会由深圳援疆资金多补贴一万元,如果资金不足还可以申请贴息贷款。

在乃则尔巴格镇14村,与伊那德·提拉一起搬进新房子的有1330多户居民,还有2000多户安置房正在规划和建设当中。由于拆迁后实行了统筹规划,还节约出土地约100亩。

镇党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圳在我们镇已投入援疆资金6000万元,除了建房子,我们还计划配套修建3座文化服务中心,一个健身广场,2000盏太阳能路灯;我们还准备在节约出来的土地中引进企业,种上果树,发展农家乐,把乃则尔巴格镇打造成一个旅游小镇……”

居者有其屋。至今为止深圳一共在喀什援建富民安居房3万多套,超过10万居民住上了新房子。

致富:农民足不出户实现就业增收

居住环境改变了,农民的收入也得提升,生活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屋前有庭院,附近有棚圈,山上还有新培育的草场……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县柯尔亚尔乡,阿曼塔依·居麦搬进80平方米的富民安居房,开启了新的生活模式。当了大半辈子农牧民,他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忙碌而兴奋——庭子里的紫皮洋芋种子是深圳市援疆项目统一配送的,长势喜人;棚圈里的3头牦牛20多头肥羊也得益于援疆资金的支持,每头牦牛还给上了保险。这些农作物、牛羊长成后,还有深企负责收购,不愁销路。

柯尔亚尔乡党委副书记关联涛说:“深圳这样的精准扶贫,是给农牧民致富上了‘保险’呢!”

在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为减轻群众生活压力,深圳不仅援助当地盖起富民安居房,还就地建厂房,以产业促就业,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加工业。去年,做了三十年服装家纺生意的吐提古丽·克力木带着自己的罕扎黛手工艺品合作社进驻了厂房。目前厂里解决了近300人就业,多数是来自附近的贫困户。“到我们厂工作,一个月最少有五六百元的收入,手脚快活计好的,有两三千呢!”

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系统帮扶

塑胶跑道、风雨操场、崭新的学校、设备齐全的实验室、舒适的学生宿舍……走进深喀第一高级中学,采访组的第一感觉是,这座现代化的美丽校园,与深圳的任何一所学校相比,也毫不逊色,场地的宽裕更是让人羡慕。

这所学校由深圳对口援建,总投资1.34亿元,从建设资金、规划设计和施工都由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负责的交钥匙工程,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深圳学校”。

喀什市东城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喀第一高级中学和它对面同样是深圳援建的深喀第二高级中学不仅解决了6000多名学生上学问题,还承载了喀什市寄宿制办学模式的探索重任,也给喀什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和活力。

在喀什东部新城,深圳援疆项目的“重头戏”——喀什大学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该校区深圳提供援建资金10亿元,分两期建设。明年即可有第一批学生走进新校园。待2020年全部建成后,喀什大学在校生数量将达到1.5万人,成为南疆唯一一所涵盖文、艺、理、工、教育、医学、经管等多学科的应用技术型综合大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加上此前援建的喀什市第十八小学、深喀实验学校,以及深圳今年投资3000万援疆资金支持的110个所农村双语幼儿园项目,深圳教育援疆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全方位帮扶机制。

如果说校园建设是教育援疆的“硬件”的话,那么师资力量的投入则是不可或缺的“软件”。2010年,深圳市率先在全国派出首批援疆支教队,截至目前共选派援疆支教老师8批117人,还派出募师支教队和大学生“太阳花支教队”4批50人。这些特区老师的到来, 不仅让新疆的学生享受到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带动了当地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升。

医疗:重在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前不久,喀什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完成了一台重度妊娠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的分娩和救治手术,剖腹取出的伴有呼吸衰竭的早产儿转至该院新生儿科。经过治疗,母婴平安。出院时,患者阿尼曼沙拉着几位深圳援疆医生的手,不断地说:“谢谢!”

在深圳医疗团队进驻该院之前,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喀什市妇幼保健院医生数量少,医疗水平弱,重症新生儿的救治更是空白。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喀什市人民医院,被风湿性关节炎困扰了10年之久的患者赛春日尼沙拉由深圳医生主刀,完成了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此前,这类手术只能去乌鲁木齐。该院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由于深圳多年援助,喀什市人民医院升级为“二甲医院”,部分科室达到“三甲医院”标准。

新一轮援新疆工作开展以来,深圳先后派出9支医疗团队,他们以精湛的医术给患者悉心的诊疗,填补了当地多项医疗技术空白,形成了“传帮带教”和“组团式”进驻的新模式。

“我们不是来‘顶岗’的。”采访中,许多支医队医生这样对记者说。 除了给患者诊治外,完善科室各项制度,规范医疗操作疗程,培训当地医生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

“我们的目标是最终在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让当地群众实现‘大病不出喀什’。” 深圳援疆支医队队长徐洪斌说。

编辑 刘彦


(作者:读特记者 李舒瑜 任琦 徐兴东 石义胜/文 齐洁爽/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