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见”探讨非虚构写作,作家赵勤作品分享沙龙在东莞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文/图
2022-08-28 18:55

8月27日上午,东莞市文艺论见•文学沙龙系列“西部书写与湾区叙事的互动观察”之赵勤作品分享沙龙活动在东莞市文联礼堂举行。活动邀请了国内多位知名作家、评论家与东莞作家、文学爱好者一道,以樟木头镇“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赵勤的作品《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为解读对象,共同探讨交流非虚构写作的相关话题。

活动由东莞市文联主办,东莞市作家协会、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

品读《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发现另一种“民间史”

在27日上午举行的东莞文学沙龙活动中,沙龙主持人、东莞市文联创作部主任、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首先介绍了作家赵勤的创作成果和写作特色。赵勤是当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作家、编剧,她是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2届高研班的学员。1974年出生于新疆奎屯生产建设兵团,现居东莞,出版散文集《重返阿瓦提》《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短篇小说《教堂蓝》荣获第八届东莞荷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散文《观音山下》荣获《人民文学》杂志征文奖;散文集《重返阿瓦提》荣获深圳市2021年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散文榜——年度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

赵勤的散文集《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是沙龙活动重点探讨的文本范例。赵勤在活动现场讲述了这部著作的创作历程。在她的笔下,一位位手艺人体现出了普通人的情感共性。在介绍作品时说,在城市或乡村,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方寸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的小小梦想,酿酒、编织、做琴、捏泥……作为作家的赵勤,便到各地寻访手艺人,意外发现,他们背后的人生故事,更触动人心。本书收录了经过精心挑选的十八个手艺人的故事。手艺的传承来自一代代人的坚守,这既是谋生手段的传家,也是民间精神故事的续写,在当下的快节奏社会中,慢工细活的方式引发了人们的衡量与深思。

因此,与时下常见的各种“手艺”类图书不同,手艺的细节和制作过程不是本书叙述的重点,作者更注重非虚构,更多地着力于记录传统手艺人在当下社会中的个体生存境况,展现手艺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何去何从的迷茫与思考,从而让此书具有“民间史”的性质。

探讨争鸣,非虚构写作还能“这样写”

在写作题材和对象上,赵勤专注于小人物,有手艺、用手艺吃饭的人的日常,书写他们的生活、际遇、情感,以及生命轨迹,也写到他们赖以谋生的手段,也就是他们的手艺,以及手艺后面的故事。

广东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研究员于爱成,在沙龙分享会上谈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他看来,赵勤的新书《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所关注的人物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生活境遇普通,大都生存于温饱线上。他们当中除了不多的几人,大都只是以之作为饭碗,是谋生的手段,谈不上是传承某种手艺,留存某种技艺,除了琼木其手艺,其他很少进入非遗的范畴。

于爱成认为,《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这部作品明显更倾向于一种文学性更强的创作,也就是散文或新散文、大散文的写作。单篇是散文,这么一部书的容量、聚焦于某个有一定共性的人物生活的写作,就成为一种主题性的写作。而写作的手法上,赵勤在这部作品集中,采取了各种的文学技法,比如小说的技法,如第一篇《安顺的回家路》,一双小儿女的两情相悦、师父对徒弟的考验,等等,都具有戏剧性和小说的故事性。于爱成发现,绝大部分作品都具有极强的事件亲历性、角色的代入性、情感与主人公的融入性,让人甚至无法分清楚作者是在写别人还是写自己。作品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心理描写,甚至在《读诗·点卤》加入了自己的冗长的回忆,抒发了自己的对于生命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感叹。

广东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林世宾,在沙龙中畅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他指出,《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这本书给了我们观察和体验周遭被遗忘的一群人和他们不屈的生命。赵勤在这本书当中,她对于所采写的对象,都是充满了感情。她愿意深切地理解他们的生活,通过观察、体验、和他们打交道,“并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呈现怎么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怎么去活着,怎么去爱,怎么去煎熬,怎么去希望。”林世宾说,“赵勤是在采访当中观察了解描写了他们的手艺,在对各个手艺的描写上面,用力较大。其观察非常细致,甚至深有体会。如描写酿酒的过程,我仿佛透过文字闻到了酒香的味道。”

胡磊认为,赵勤对生活、对写作,都是怀着谦卑和敬畏的心态。她的“非虚构”来自面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心灵的真实力量,拓宽了散文写作题材,也影响着散文的美学风貌,以具有厚重感的散文美学形式,与轻盈随意灵动的散文审美有着较大的差异。

探讨产生共鸣,也形成争鸣。从赵勤的写作实践来看,一些作家与读者认同一种观点,那就是把非虚构写作看作是散文写作的一部分,是散文写作的新变化,是给散文创作注入新的活力的一种写作方法。在互动交流中,有写作者提出,非虚构写作的作品,可以借鉴现实主义小说中戏剧场景描写,充分记录人物的对话和情形细节,强调观察和调查,多视角介入增强作品的理智维度。也有专家指出,甚至可以采用内心独白、具有整合性的典型人物性格塑造等表达方式,极大地扩展了文学原来的表达空间。

(原标题《“文艺论见”探讨非虚构写作,作家赵勤作品分享沙龙在东莞举行》)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关越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