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丨以就业率决定专业“生死”合理吗?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2022-08-16 22:29
收录于专题:圳论

3年内就业率未达60%的专业停招?近日,安徽一则关于高校改革的通知引发热议。

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控制社会需求不足、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

就业率低的专业应该停招吗?这样的标准是否合理?

1

也是在最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刚刚引发一波讨论。媒体报道称,在过去5年里,一个名叫“公共事业管理”的本科专业,已从83所大学的招生计划中陆续消失了。这不仅引发了大家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的探讨,也同样引发了高校专业设置的大讨论。

但是,优化高校专业布局,改革或撤销专业,原本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常规动作。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史静寰就曾指出,不撤销专业最后遭淘汰,才是更大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这5年间(2017年至2021年),共有2346个本科专业被撤销,涉及627个院校。而仅2021年度撤销的专业就达804个,也是五年来撤销专业数量最多的一次。

从现实生活中来看,高校裁撤某些专业有必要性。一方面,有些专业迎合热门产业或职业的人才需求,但随着知识和技术更新换代日益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日渐频繁,有些职业岗位迅速遭到淘汰;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出于建设“综合性大学”或吸引更多生源等种种功利性目的,盲目“大干快上”各种学科,随意设置专业,造成学生就业困难和社会资源浪费。

因此,高校裁撤某些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资源使用效率的需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有利于倒逼高校提高学科质量,督促学校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高校被动或主动纠错的办学行为。

2

实际上,安徽并非首个推出相关政策的省份,近年来各地高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也并不鲜见。

教育部早在2011年就提出,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然而,肯定安徽此举初衷和出发点并不等同于完全肯定其合理性。“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以简单粗暴的“硬杠杠”决定专业存亡,存在诸多需要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公众的疑虑也多是围绕此展开。

其一,大学教育该不该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确,就业是人才培养链条的输出端,就业率自然成为评价教育服务供给是否有效的直接指标。但就业不该是一所大学培养人才的唯一目的,也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要知道,不好就业的专业有不少是基础性学科,是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些专业的价值往往不能简单通过就业率来体现。更何况,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不同的,不同专业在不同高校的办学情况也不同,本就不能一概而论。以就业率决定专业“生死”未免太过于“一刀切”,可能催生功利办学以及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的弄虚作假。

其二,3年是否是一个足够的考察周期?高校专业的撤销需有一定时间来论证,即使是上文提到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近几年中就业率倒数第一,也是在近5年周期中才陆续被撤销。往近了看,近几年在疫情冲击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本就严峻,某些专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就业更加困难;往远了看,就业问题是一个涉及政府、学校、市场、经济等多方因素的系统性问题,热门和冷门专业是相对的,短期内的就业率无法充分说明问题。由此可见,以3年作为一个时间周期来考核一个专业的好坏,既不公平也不科学。

3

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或继续从事科研的重要通行证。专业设置绝非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关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乃至国家人才战略储备的大事。无论是增加还是撤销专业,都应该回归最基本的学科发展规律和专业视角,秉持着科学、负责、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去设置专业。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说,对学校办学和学科专业建设加以引导与监管,是政府履职的一种积极作为。政府部门既要做好信息服务与信息公开,引导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确定专业招生规模;也要推进高校建立现代治理结构,用好办学自主权,让高校对自己的招生和人才培养负责。

而对于高校来说,专业设置不该一哄而上,而应慎之又慎。面对时代的急剧变化,高校要深入考虑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考量专业的社会价值和长远价值,在办学与治理过程中更好把握教育的“服务”属性与功能,加大学科专业建设改革创新,提升教育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向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人才。

在具体的操作路径上,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科学。正如专家表示,设置专业等属于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不妨由学校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负责,而不是全由行政部门决策。同样,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也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以及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并听取师生的意见,对新增专业或者撤销专业进行充分的论证。

(原标题《以就业率决定专业“生死”合理吗?丨特评》)

见习编辑 韩湘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