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85岁的艺术家鸥洋:绘画是一辈子的事情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2-08-16 19:28

日前,在位于南山区向南海德大厦A座9楼的紫·美术馆,85岁的著名艺术家鸥洋来到她的个展“粲花之歌——鸥洋油画作品展”的展厅,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展出的24幅油画作品是她近年来的代表作,呈现出独具一格的探索轨迹。

鸥洋个人照  

个子不高、精神矍铄、幽默大方的鸥洋仔细观看自己艺术生涯的照片墙。那里记录着她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60多年的艺术探索之路。鸥洋说话语速很快,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中间很少停顿,对自己的创作如数家珍,让人惊讶于她的记忆力。作为艺术界的“常青树”,鸥洋首先提出“意象油画”学术概念,被艺评家评为“中国最早举起意象油画旗帜的人”,为中国油画本土化提供了具有学术价值的范例……翻开鸥洋的艺术履历,探索是重要的关键词。面对这些光环,在深圳特区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鸥洋说,艺海无涯,我的探索仍在路上。

融汇中西,探索个人艺术风貌

从上世纪60年代,鸥洋就活跃于画坛,早期作品倾向写实;上世纪70年代,她开始探索中国画的创新,尝试在水墨画中表现阳光感,她的《新课堂》《雏鹰展翅》均入选全国美展,她也被誉为“将阳光带进宣纸中”;1980年,在人体艺术尚未解冻时,鸥洋的油画人体写生作品《青春》因首次刊登在省级杂志封底而备受关注。

鸥洋 《小钢琴家茅为蕙》

鸥洋创作了轰动影响那个时代的《女民警》、《雏鹰展翅》、《新课堂》等经典作品,确立了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如果按照这道路一直走会如何?鸥洋的回答是:无路可走。“实际上,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一直有求变的心。我接受的是苏派写实风格的训练,后来发现出来的作品很容易千人一面。虽然当时很受欢迎,但我并不满足于此,觉得没有突破性和独特性。”

鸥洋 《池苇》

艺术,就是探索和发现。对已具成熟风格的艺术家而言,鲜少有人有勇气去打破自己的艺术符号。鸥洋不一样,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刚开始,没有方向。东一头,西一头,反复试验,感觉不对,又推倒重来。”在她的探索处于迷茫之际,1985年她参加法籍著名画家赵无极在浙江美院举办的油画讲习班,接受赵无极的指导后,她的艺术理念发生了变化。

“所有的主观都是一种凭借”,赵无极的这句话,鸥洋至今记忆忧新。“跟随赵无极学习,解决了我的艺术探索的方向问题。赵无极告诉我们,用心去感受万物。你是怎么体会的,你就把这个感受画出来。要有自主创造意识,并将自身的个性发掘出来。

鸥洋  《组合系列-旺》

在1986年,鸥洋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希望开拓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希望按我自己一个东方人的眼睛、感情和语言,去发现、去感悟,去寻求艺术的真谛。

“得之于心,形之于笔”。鸥洋开始探索“东方意象”油画语言。她总结这个过程,“就是你要用最大的刻苦打进去,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完了再用最大的勇气,从那里走出来。”鸥洋说,当时并不理会成败如何,“咬定青山不放松”。

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审美是“意象”

鸥洋在1986年开始探索“意象油画”,首先提出“意象油画”概念。其中的“源头活水”正如赵无极所说,要伸向中国和西方好的传统。这剂“药方”点醒了鸥洋,她发现了传统的价值,吸取养分,并与西方的油画语言结合,从而使油画创作立足于东方文化,以东方审美为依据,在表达客观物象的同时,还主张强调主观的个人精神感悟,即借物抒情。

鸥洋 《大卉系列—英雄颂1 》

鸥洋打进传统文化核心的地方,就是“意”。她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意”,包括文学、诗歌、舞蹈、戏剧等,都是强调“意”。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审美是“意象”,将个人对大自然客观景物的视觉印象,转入成主观的“心境”,也即眼中之所见到了心中,已成心中所生的“心生之境”了。

从画眼中所见到画心中所见,鸥洋认为,大自然所有物象,也只是作为创造心中“心境”之凭藉,以在作品中“抒发胸中逸气” 。“我理解‘意象油画’重点应在于追求‘意’,‘诗化性’的表达,所谓‘尽意之意’,‘意在画外’” 。

鸥洋 《紫气2》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鸥洋不仅研究临摹中国传统经典国画,去敦煌和永乐宫临摹;后来有机会出国,她用所有的时间去美术馆临摹大师原作,学习印象派等不同流派的经典,中西方艺术转化为她的艺术营养,凝练成个人化的艺术语言。

画之大者意无穷。她在高超的色彩技巧之下制造出一种具有强烈内在张力却又飘逸轻灵的透明质感,而中国山水画式的留白则更让画面更有“呼吸感”。

鸥洋《 红荷》

1990年,鸥洋在中央美院陈列馆举办“意象油画”探索展,受到艺评家的关注。其中一件作品《沉浮》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以中国写意的荷花为物象,通过色彩与光影的渲染,借荷花的枯荣展现出鸥洋对生命的看法,反响强烈。

艺术探索仍在路上

在路上是一种状态,是不断向上的探索。

鸥洋至今笔耕不辍。在最新的创作中,她选用人们熟悉的小生物、小物件形象,无论是踽踽独行的昆虫,还是破碎的瓷片,将其放在现代抽象图式中,“把我的观察、思考、内心的感受与当代艺术结合在一起,希望能引发观者的共鸣。”

鸥洋《 盛世系列之5-华》

“意象油画”探索近四十年了,鸥洋认为,自己还在路上。“我们的传统太丰厚了。就好比彼岸有一盏很亮的灯,我这辈子可能抵达不了那里。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课题,我发现了这个课题,虽然我的能力或许无法达到,但可以通过我的实践告诉大家,灯在那里,远处的灯光可以追逐。”

中国的传统在鸥洋眼中是一座“富矿”。她鼓励年轻艺术家们多挖掘传统的价值。“重要的是借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含蓄、诗化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所感。比如,不同颜色的牡丹象征着不同的含义,我们中国人喜欢把自然事物寄予‘好意头’。再比如,‘紫气东来’,在西方紫色是一种颜色,我们可以理解成一种好运气与气象。要理解这种思维方式,才能深入学习传统。”

鸥洋 《秋声》

绘画是一辈子的事情。鸥洋笑着说,只要还能拿起画笔,就会一直画下去,探索不止。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原标题《专访85岁的艺术家鸥洋:绘画是一辈子的事情》)

编辑 (冻结)董雯静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李怡天(客户端),编辑-许家宜(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