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光明种子,打开阅读之门!深圳光明区图书馆十周年庆典暨“星阅光明科学季”启动
深圳晚报 记者 李福莹 实习生 宋思漫
2022-08-15 16:51

8月15日,一场特别的光明区图书馆十周年庆典活动开幕。“星阅光明科学季”带着科学的种子与智慧的光芒正式亮相,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以更科技、更创新、更有趣的方式打开阅读之门。

十年前的同一天,光明区图书馆从一片荒草地上拔地而起。短短十年间,每一位参与光明区图书馆建设的人都如朴实坚韧的耕种者,怀揣培育的信念,让浓郁的书香于光明悠远。如今,大地枝繁叶茂,空中繁星漫天,光明区图书馆在自己创造的最美阅读风景里再出发。

▲位于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的光明区图书馆新馆

为庆祝光明区图书馆成立十周年特别打造的“星阅光明科学季”,将创新推出“光明科学正发声” 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围绕“科学主题”邀请科幻、科学、科技领域知名学者开坛设讲,激荡思想、分享智慧,为光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贡献文化力量。

艰难“拓荒”,践行“开放、平等、免费”

光明区图书馆成立于2012年8月15日,相比深圳其他各区图书馆建馆较晚。原光明区图书馆总馆位于公明街道振明路,现已更名为红花山分馆。

▲光明区图书馆红花山分馆

如今,光明区图书馆总馆位于有着最美“光明之眼”的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与美术馆、演艺中心、城市规划展览馆组成四大功能区,成为深圳北部片区规模最大的艺术建筑。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赖远美 摄

短短十年,光明区图书馆历经两次场馆建设,这种“速度”在国内图书馆届也属罕见。行政区成立以来,光明区委区政府坚持高位谋划、大处着眼,在文化建设方面“开疆拓土”,为光明文化事业带来迅速发展的春天。深圳市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和体育中心副主任、光明区图书馆馆长王凌宇表示,十年来,光明区委区政府历任领导,都曾到光明区图书馆深入调研、现场办公,在人力、物力上持续给与支持,为光明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强大而长久的推动力。

▲光明区图书馆红花山分馆

王凌宇是光明区图书馆最早的建设者之一。2012年6月,他与图书馆(红花山分馆)首次“会面”时,放眼望去还是一片毛坯房,该馆的建设可谓是一场“拓荒”过程。他需要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和仅有的两位同事一起“平地起高楼”——让这个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毛坯房,变成能够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10万册图书采购后,要立即进行条码编目,而此时图书馆内甚至连书架还没全部到位。书架配备、信息化机房、网络服务的采购,只能同步紧张进行。

▲光明区图书馆红花山分馆

2012年8月15日,光明区图书馆正式开馆,对于当时成立五周年的光明新区意义非凡。但是,开馆的热闹之后,来的读者并不如本来想象得多。有的居民带孩子进馆只是因为发现馆内有空调;有的居民则是在门口观望,顾忌进入图书馆需要收费或是办证;于是,培养居民的图书馆意识,成了光明区图书馆要做的更重要的事——连续几个月举办“走进图书馆”活动,用心宣传图书馆理念,让居民能够大胆、放心地享受文化福利。

光明区图书馆始终坚持“开放、平等、免费”的办馆理念。“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在深圳公共图书馆领域体现得最为充分,无论你来自哪里,图书馆的大门一直为你敞开。为何在“免费”已成为市民对图书馆的普遍认识时,依然保留这个理念?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很多图书馆还没有做到完全免费,直至2008年之后,才达成免费服务的普遍认识。光明区图书馆保留“免费”这个理念,既留下了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朴素的坚持,更是一种提醒。

沃土“萌芽”,阅读与传承共振

光明区图书馆的标志从建馆初期沿用至今,形状似展开的书本,也像破土而出、正蓬勃生长的萌芽。谈及图书馆的意义,光明区图书馆一位基层馆员说:“我觉得,图书馆给在这里生活的人带来了一种文化、一种学习、一种寄托。图书馆逐渐变成了土壤,让阅读种子在这里慢慢地生长发芽。”

▲读者在光明区图书馆新馆内阅读学习。 深圳晚报记者 余海洪 摄

▲光明区图书馆新馆环境优雅明亮

十年来,光明区图书馆这片“沃土”上枝叶浓郁,一个个特色活动丰富着它的内涵。“光明大讲堂”在2014年成为了光明区图书馆的文化品牌,至今已开办230多期,如今频率固定为两周一场,为读者提供交流机会,为学者提供发声平台;于2016年开启的“阅读起跑线”计划,是深圳最早的、最有影响力的亲子阅读公益活动之一,依托辖区图书馆、医院、社康中心、幼儿园、学校、书吧等各类型公共服务资源,面向0至3岁儿童及其家长免费发放“阅读大礼包”;十年来,光明区图书馆已先后形成包含“大眼睛阅读绘”“小奶牛故事绘”“小太阳i阅读系列故事会”“阅读推广人下基层” “星阅光明阅读计划”等一系列未成年人阅读品牌活动,为无数孩子的童年种下阅读的种子。

▲读者在光明区图书馆新馆内阅读学习。深圳晚报记者 余海洪 摄

▲光明区图书馆新馆 深圳晚报记者 余海洪 摄

图书馆既是精神家园,也是精神堡垒,有历史传承的责任。光明区图书馆希望通过主动做一些工作,把这个城市流动着的许多珍贵记忆,沉淀下来。

▲《寻找光明记忆:工厂故事》

2014年,以收集整理与留存本地传统文化历史为主要目标的文化项目——“寻找光明记忆”正式开启。八年多来,项目组一次次走进工厂、农场、社区,进行田野调查与采访调研工作,全面梳理光明的农场文化、侨民文化、历史建筑和民间饮食文化,已出版图书《农场往事》《新城旧事》和《工厂故事》,拍摄了多部获奖纪录片,同时在馆内进行收集的相关实物展出……“寻找光明记忆”书写是光明的故事,也是深圳的故事;是深圳经济参与全球化的故事,也是共和国又一代奋斗者的故事。

“枝繁”成网,书香于光明悠远

时间来到2021年2月5日,光明区图书馆新馆正式亮相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是光明区开启高端文化设施建设的起点和缩影。其建设吸收了岭南民居的叠院设计风格,采用“回”字形布局,在空间上围合成一座山水庭院,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相生,水面之上的拱形入口隐喻文化的桥梁,塑造出注视未来的“光明之眼”,现已跻身为深圳北部文化新地标,并成为光明区重要文化引擎。

▲光明区图书馆新馆

作为这座山水庭院四大功能区之一——光明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设计风格结合传统与现代。新馆在功能分区方面,做到了更为充分极致。一楼分别设立儿童阅览室与儿童活动室,合理分开,互不干扰;二楼为读者提供了完善的自助设施外,还设置了朗读亭、青少年阅览区、读者自习室、供老人阅读的“乐龄阅览区”、经典阅览室、视障阅览区等阅读功能区;三楼至五楼藏有丰富阅读资源,设有多个特色阅览室;六楼近期即将开放,功能先进多样;七楼配有报告厅与采编室。新馆的建设是“高质量高颜值”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

▲位于江南小镇的书香亭

▲位于长圳公园的书香亭

图书馆是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其发展绝不仅仅就是一个漂亮的图书馆,它应该是覆盖辖区一个知识的、服务的、文化的网。从0到1、从1到N,在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带领和指导下,光明区图书馆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目前已形成一个总馆、两个直属分馆、六个街道馆、三十个社区服务点和七个企业合作馆的文化服务网。同时,光明区特有的自助图书馆“书香亭”现有71台,布局在区内的每个角落,形成“15分钟阅读圈”,图书全市通借通还。图书馆不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做服务,工作也向外延伸:为光明新入学的学生集体办读书证;为入驻科学城的科学家们提供丰富的电子资源数据库……服务网正无限向外编织。

▲特别为光明区图书馆十周年打造的“星阅光明科学季”

此次启动的“星阅光明科学季”活动已拟定一年一办,凸显了光明区图书馆“人文与科学”的未来发展主题。此外,图书馆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推出的“科技人文读书乐”正着手将前沿科学实验与知识科普引入光明;与中国科学报合作开办的“科学小记者”培训活动正为光明小记者们的科学素养、科技新闻敏感度和采写能力添砖加瓦;“科学之光夏令营”正蓄势待发。图书馆还正力求与高校图书馆及其他专业图书馆达成合作,扩大馆内特色数据库。

▲光明区图书馆新馆 深圳晚报记者 余海洪 摄

▲光明区图书馆将不断开拓文化新内涵。深圳晚报记者 余海洪 摄

光明区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将越来越高,对象和需求都将更加明确,会更加精准地开展服务,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建设更加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未来,光明还将打造更多文体中心,中心内部会设立区域特色图书馆,使“普通的阅览”转变为“特色的阅览”,不断开拓文化新内涵。光明区图书馆正以赶超奔跑姿态,培育阅读厚土,打造“书香光明”。

(原标题《播下光明种子,打开阅读之门——光明区图书馆十周年庆典暨“星阅光明科学季”启动》)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李怡天(客户端)
(作者:记者 李福莹 实习生 宋思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