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其昌到傅抱石——金陵绘画四百年特展”开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2022-07-17 19:36

从“六朝古都”南京到年轻城市深圳,一场跨越四百年的艺术大展于炎炎夏日如期而至。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支持,南京博物院与何香凝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从董其昌到傅抱石——金陵绘画四百年特展”于7月17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展。

观众观赏傅抱石的《巴山夜雨图》

本次展览展出南京博物院藏明清及近现代作品77件(套),合共约180幅作品。展品涵盖一级、二级的古代艺术精品,如董其昌、龚贤、樊圻、蔡泽、高岑、邹喆、魏之璜、魏之克、髡残、程正揆等四十多位,集中呈现出16-17世纪金陵画坛盛貌;近现代名家有“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钱松喦、张文俊、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勾勒出金陵地域绵延数百年的画史图卷。

精品佳作带你重返“六朝古都”

“六朝古都”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明末以后,文化的昌盛,经济的繁荣,生活时尚的风流,与书画相关行业的便利,富商大贾和书画鉴藏家的存在,使金陵不但孕育出一大批本土画家,也聚集了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局面。

观众仔细观赏陈卓的《携琴访友图》

与金陵厚重的历史、人文相比,仅有四十多年城市发展史的岭南深圳,向来以创新、包容、多元文化为城市的品格。两座城市相距千里,以艺术之名的交流,恰是古典与现代的一种对话:从古典上下文理解当下的文化创新,也在当代的时空中看到古典的价值。

2020年、2021年,何香凝美术馆与南京博物院共同举办《家在娄水边——从“四王”到近代娄东专题展》及《领异标新——“扬州八怪”与扬州三百年绘画特展》,系统梳理了“娄东画派”、扬州地域绘画的整体面貌,好评如潮。何香凝美术馆负责人表示,两个专业机构的合作给区域文化艺术带来良好影响和社会效益,丰富了大湾区民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激发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热诚。作为公益服务机构的何香凝美术馆以持续的古典艺术专题展,为深圳的城市精神建设和文化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董其昌的《山水图》惊艳亮相

观众在傅抱石《擘阮图》前驻足观赏

走进展厅,江南气息迎面扑来,艺术作品与诗文形成应和。“金陵前贤”“金陵八家”“金陵别样”“金陵余绪”“其命维新”五个单元,带领观者重返历史现场。在“金陵前贤”版块,艺术大师董其昌的作品最为夺目。他的《秋景山水图》《山水图》《仿黄公望山水图》值得一看再看,尤其是《山水图》以长卷的方式单独陈列在展柜里。

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展览执行策划之一万新华导览傅抱石的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意图

此次展览的执行策划之一易东华介绍说,《山水图》是董其昌45岁时画的,汲取了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倪瓒等前辈画家的精华。董其昌作画强调写意,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该卷寓情于景,借画寄情,用笔老辣,骨力练达,以疏旷之笔,画出凝寒淡远的景致。值得一提的是,该作也出现了一系列名家的题跋,当中包括吴大徵、张大千等,反映出这件作品的流传有绪。

勾勒金陵画派的“前世今生”

艺术源于社会,是社会现实的反应,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徜徉展厅,金陵画坛的兴衰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初见于康熙初年,以金陵的某些实景为基础,着意于诗化处理,笔墨精致细腻的“金陵八家”,到由髡残、龚贤、吕潜、石涛等人构成的以水墨方式抒发文人思想,弥漫着浪漫主义感伤情怀的遗民画家序列,再到十七世纪末,金陵画坛开始出现衰落的境地,16-17世纪金陵画坛在一件件作品中真实再现。

展览执行策划之一易东华为大家导览

新中国建立之后,悠久的山水画传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中国画改造,成了新中国绘画发展的当务之急。以傅抱石、钱松喦、张文俊、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人为主体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在上世纪60年代初,曾创造了跨越六省的二万三千里写生的壮举,呈现出新时代的笔墨语言。“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成为中国画坛的艺术箴言,“新金陵画派”正式崛起。

展览执行策划之一易东华为大家导览董其昌《山水图》

他们所创作的一批反映时代脉搏的作品,推动了中国画与时俱进的变革与发展,当中的一些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得以呈现。尤其是备受关注的国画大师傅抱石的多件代表作,如《擘阮图》《山居图》以及根据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创作的词意画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观众从中可以感受傅抱石不断进行艺术探索,追求艺术语言创新的变革精神。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观众可预约观看。

(原标题《“从董其昌到傅抱石——金陵绘画四百年特展”开展!年轻深圳与古典艺术的跨时空“对话”    》)


编辑 (冻结)董雯静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关越(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