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它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诗经有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白露,一个诗意的名词,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将这个节气命名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今日18时38分,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我们将迎来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
所谓春捂秋冻却也不可贪凉露宿,天气正渐渐转凉,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增添衣物。怕冷的朋友记得握紧手中的保温杯喔~
这是今年第十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丝丝凉意。
唐人王勃在诗中感慨
“秋夜长,殊未央,
月明白露澄清光。”
勾勒出白露时节的景象
每个节气均有“三候”
白露三候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玄鸟即燕子,乃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北飞为归。
玄武藏木荫,
丹鸟还养羞。
每年白露一到,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白露时节各地的习俗也不一样
在福建省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白露时龙眼个大核小,益气补脾,养血安神。
在太湖地区有祭祀禹王的习俗,又称拜祭“水路菩萨”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
部分江南地区,在白露前后开始斗蟋蟀称之为“秋兴”,人们提笼相望,成群结队场面颇为壮观。白露时节开始收获,各地的人们都忙碌起来。
谚语有云“处暑高粱白露谷”,在江浙一带乡间,家家皆用谷物酿酒,在湖南郴州资兴一带接待客人必喝“土酒”。
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其中的精品谓之程酒,因取程江之水酿制而得名。
先人用节气来指导农事,诗人们借时节悲秋伤怀。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诗仙李白所作《玉阶怨》以见夜色之浓衬孤寂之深,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而诗圣杜甫则在清冷的秋夜用诗怀念兄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从秋夜明,
于白露之际,与炎热的夏告别,
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
一天天,一夜夜在朝露中逝去,
人生悲喜交加的往事,
与季节一样划过迷蒙的视线,
走过的步履点滴留存在记忆的年轮中。
编辑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