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看见”声音?真空中的水是什么样子?世界上真的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吗,一起到实验室里制造一片“雪花”可好?低压下保持飞行器的稳定,是美国NASA也在研究的技术,如果同学们突破了,是不是该申请专利呢?两个偏振片重叠,发生了什么,一起来制作一幅变色拼贴画如何?……
虽然刚刚开学,可是这堂课听完,读特君的“脑洞”可开得有点大——
原来,新学期,南外集团高新中学请来了八位清华博士“学长”,其中核心团队四人,作为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的在读博士,他们分别隶属于“光学检测与成像实验室”等几个不同的实验室,博士们将在未来一年,以“导师”的身份,为该校初一年级九个班级开设“与清华博士做研究”课程。
读特记者看到,该校初一年级每班每周一节博士实验课,已正式写入课程表,而读特君此次听到的,正是博士们在初一(9)班的第一堂课。
“施一公告诉我们,学者应永远保留一颗纯粹的好奇心,不应太过功利,寄望研究成果立刻转化为市场效益。几百年前,牛顿大仙牛顿第二定律时,可曾想过它能将宇宙飞船送上天?”材料学博士吴振杰是此次课程的主要讲师,他表示,“在学校我们是学生,但是在这里,我们就是老师,通过身份和责任的转化,对学生进行指导,更有利于打破距离感。”
光学博士李鹏程是该系列课程的设计者,同时,他还是位科普作者,有很多好玩有趣的点子,而这位优秀的“导师”还是扎扎实实的深圳本土学子。为了给学生们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体验,团队经过认真筛选,敲定了7组较为基础的趣味实验,包括“制造雪花”、“观察声音”、“观察偏振光”等。他希望学生们能够针对某一点发展兴趣,继而深入研究,并创新性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小课题”,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共同开发新的实验项目。
光学博士王桂强补充道,在该课程中,知识不是最重要的,通过实践发散思维,以热学、力学、光学等领域的基本物理知识为基础,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流程,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锻炼小论文的撰写能力,感受科学研究的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核心素养,才是课程目标。王桂强透露,在自己的实验室,也经常会有学弟学妹参与实验,而面对这些初中学生,也会像是指导学弟学妹一样,领着学生们探秘神奇的物理世界。
此外,授课的核心团队中,还有一位凝聚态物理博士王翔,他常身处北京,但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远程指导。
读特记者获悉,在进行两节物理知识和实验流程的通识教育后,后续课程体系将以“创新实验室”为载体,由高新中学与清华博士团队合作,完成课程实践。而该校学生,也将有机会走进“导师们”的清华实验室,感受科研的力量。
高新中学校长陆峻表示,在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像树一样成长”办学理念的引领下,高新中学以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合作协作”和“创新创作”能力为目标,在新入校的初一年级开设“与清华博士做研究”的课程,旨在在南外构建“像树一样成长”十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图谱设计中,突出“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主体培养地位,开发“创新课程群落”,整合各方有利资源,从而形成有竞争力和引导力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们培养双创素养。
据悉,高新中学还特别为学生定制了“真空室”、相机、偏振片、光学实验遮光设置等实验仪器,在一年的学习中,利用申报深圳市学生小课题探究项目的契机,将实现“人人有课题,人人有研究”的教育实践目标。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