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到2025年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文/图
2022-05-22 21:54

“山清水秀、鱼翔浅底、鸥鹭齐飞”。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主题活动在大鹏新区举行。活动上,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深圳市副市长张华出席活动。

张华致辞说,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根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治理、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率先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张华强调,深圳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未来将通过六大优先领域17项行动,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上先行示范,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为全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深圳智慧。


姚泽林 摄

深圳保有丰富且典型的区域生物多样性

深圳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平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保有丰富且典型的区域生物多样性。

深圳是一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2021年经济总量达3.07万亿元、位居亚洲第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中国的一面旗帜。

深圳是一座绿色之城、生态之城,有山、有河、有湖、有海,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深圳生态环境“质量高”,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7个、公园1238个,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十大城市之一,蓝天白云、水清地绿的生态环境,吸引着10年未有记录的欧亚水獭回归深圳湾,越来越多的动物“安家”深圳。

深圳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好,有国家级苏铁、蕨类和兰花等3个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深圳国家基因库,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基因库,植物学基因组数据占全球70%以上。

深圳动植物资源“种类多”,有野生维管植物2086种、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585种,野生鸟类种总数约占全国的1/4,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28种。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揭牌

当天活动上,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揭牌,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学凡宣读了生态环境部发来的贺信。贺信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对深圳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据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由生态环境部推荐,于2021年10月经科学技术部正式批复,依托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是深圳市和全国生态环境系统首个国家野外站,为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添了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点围绕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生态格局与功能、生态胁迫、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等领域进行观测与研究,以满足国家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基础与技术支撑。

据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将秉持“边建设、边观测、边研究、边服务”的原则,按照“长期观测、科学研究、支撑管理、示范服务、开放共享、合作交流”的要求进行建设,以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观测和研究基地。

通过六大优先领域17项行动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水生对《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0-2025年)》进行了重点解读。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是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专属纲领。《行动计划》与国际体系充分接轨,突出创新引领,重点响应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构建形成了“1+6+63”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体系,即制定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目标、明确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和提出的63项具体任务。

《行动计划》提出,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为愿景,以实现“山清水秀、鱼翔浅底、鸥鹭齐飞”为奋斗目标,到 2025 年,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底调查与评估,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构建海陆联通、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森林覆盖率达37%以上,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 河湖生态岸线比例达到 65%,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GEP)提升。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 98%以上。建立健全国家一流的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与基因库,生物遗传资源保存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公众自觉行动,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典范。

根据《行动计划》,深圳将通过六大优先领域17项行动,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六大优先领域具体包括: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构建区域生物安全保障体系,促进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深化公众参与和合作交流。

17项行动具体包括: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建、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制度、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 健全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机制、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应急体系 、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优化城市生态格局、科学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迁地保护体系建设 、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加强生物遗传资源管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提升生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深圳国家基因库保存2万余份植物种子资源

当天活动现场所在地为首个获批筹建的国家级综合性基因库,也是世界领先的存、读一体化的综合性生物遗传资源基因库。

活动上,深圳国家基因库王韧主任介绍了基因库在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相关情况,并带领大家一起参观学习。

据了解,深圳国家基因库已初步建成“三库两平台”的业务架构,生物样本库已具备了千万级可溯源样本的存储能力;种质资源库保存了7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细胞系160 余株总计近5千份,保存有2万余份植物种子资源;生物信息数据库已建成 PB 级的数据存储能力以及691万亿次/秒的计算能力。

此外,当天的活动现场,自然学校代表刘嘉朗宣读《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书》,发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鼓励市民积极行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多年来,深圳依托良好的志愿服务和社会组织基础,努力探索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模式。在全国率先构建自然教育服务体系,创立首家自然学校。截至2021年,已建有27个自然教育中心,20所自然学校,掀起了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潮。

(原标题《深圳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到2025年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