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梧桐山风景区采访时获悉,经过一年的野外调查,《梧桐山风景名胜区野猪种群监测项目总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已顺利完成,《报告》显示,野猪是梧桐山野生兽类群落的绝对优势物种,通过公里网格数据分析,野猪在梧桐山的栖息地占有率为 81%,趋近饱和,成为名副其实的梧桐山"山大王"。
据了解,该项目是梧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委托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进行的。本次调查以野猪等大中型兽类为主要目标,利用 GIS 将拟定调查区划分为 32 个 1 平方公里的网格进行调查。记者通过查阅《报告》发现,本次调查共在梧桐山风景区记录到分属 4 目 8 科 14 种兽类。其中野生兽类动物 11 种,包括猕猴、野猪、豹猫、花面狸、小灵猫、鼬獾、猪獾、中国豪猪、赤腹松鼠、针毛鼠与黑缘齿鼠。另外记录到 1 种可能由于人为放生而引入的物种即东北刺猬。《报告》认为,赤腹松鼠在深港地区历史记载灭绝已久,现有种群应为放生或迁徙而来的再引入种群。猕猴、小灵猫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与中国豪猪为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野猪、鼬獾、猪獾、花面狸等则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尽管位于深圳市区的梧桐山风景区大部分兽类物种的濒危等级不高,但猪獾、中国豪猪等兽类在深圳已极为罕见,说明梧桐山尽管游人众多,但作为深圳野生动物资源的中心地位依旧牢不可破。
▲梧桐山红外相机布设网格图。
▲梧桐山红外相机拍摄野猪地点示意图。
《报告》显示,野猪为本次调查中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野生动物,达到 27.13,其后依次为鼬獾(8.3)、豹猫(7.17)、花面狸(5.38)。在 32 个调查网格中,共有 26 个网格内拍摄到野猪活动,网格占有率为 81%。通过对拍摄数据的汇总统计,32 个公里网格共拍摄到野猪 121 次,总个体数为 302 只,总体上几乎所有的公里网格均被野猪利用,但主要高频率活动区域依次为小梧桐 - 豆腐头 - 麻水涧区域、西坑周边区域、伯公坳 - 老虎坑 - 恩上片区。
▲在梧桐山监测到的野猪。(红外相机视频截图)
梧桐山风景名胜区属于城市范围内被高强度隔离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突出表现为城市建成区及道路对栖息环境的改变与影响,以及栖息地内部较高强度与较高频率的游客活动。调查显示,尽管人为干扰强度较大,梧桐山对比同类面积的城市近郊生境具有明显更高的哺乳动物多样性,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由于人为活动较多的风景名胜区高强度的管理对盗猎的有效抑制,另一方面可能与其处在哺乳动物多样性记录更高的香港关键生态廊道节点有关。
李成认为,本次调查证明,野猪是梧桐山野生兽类群落的绝对优势物种,远高于粤北各保护区记录的数据。这与梧桐山地处热带北缘高生产力的气候条件,以及相对孤立的狭小生境及缺乏天敌等因素有关。靠近人类聚居区的垃圾站、饭店等区域为野猪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总之,野猪在梧桐山活动的空间规律与人为干扰及食物丰富度有密切关系,建议通过控制人为间接提供的食物量对梧桐山的野猪种群进行控制。"考虑到梧桐山面积有限,其栖息地支撑大中型哺乳动物长期生存的能力相对较弱,有必要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形式打通其与香港红花岭郊野公园、马峦山郊野公园的生态联系,形成更大范围的连续生境。"李成说。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苗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