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鱼灯舞、松岗七星狮、下沙祭祖……如今说起深圳非遗,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据悉,截止到2021年12月,深圳先后公布5批 98项市级名录,其中省级以上36项,国家级9项,区级 200多项,全面建立起从国家到区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不仅如此,每年深圳还会举办“欢乐闹元宵”“非遗家庭日” 等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动,让深圳市民在亲近传统领略传统之美的同时撒播种子,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然而,谁能想到如今热火朝天的深圳非遗,在十几年前,还是一片乏人问津的荒漠呢?原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当时该中心隶属于深圳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王程太是深圳非遗保护工作的拓荒者与见证人,如今已退休多年的他仍担任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席,为深圳非遗保护发光发热。王程太表示,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得益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国潮复兴。“深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深圳的宝贵财富,是深圳人文化认同基石。”
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
王程太是江西人,早年曾在军队广播电台工作。上世纪90年代部队转业来到深圳后,做过电台、也在音像出版社待过,1995年初, 恰逢深圳艺术中心成立(深圳市群艺馆前身),他又回归体制内专注文化事业。直到今天,王程太都还清楚地记得,2005年广东省举办的那次非遗陪培训。“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当年6月,广东省文化厅就在潮州举办非遗培训班,要求各地文化干部参加。”王程太说,“深圳去得比较晚,开班当日我才去报道。”
“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很新鲜,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王程太说,“当时我在市群艺馆,时任馆长安排我去潮州培训。说心里话,当时我有些抵触情绪。什么物质、非物质,我说我不想去。我们有位处长劝我说,这个培训对你创作有好处。我搞作曲,猜想着这个非物质里面是不是有些民间艺术,就这样,当天就买了大巴车票,去了潮州参加培训。”不曾想,就是这次培训改变了王程太日后的工作轨迹。“在培训班上,省文化厅两次点深圳的名,说我们没报非遗项目,我就有点挂不住了,当即表态,深圳的群文工作历来不错,非遗工作我们也绝不落后,一定搞好。”
2005年,非遗保护的大潮如火如荼。国家要求各地申报非遗项目,对非遗进行抢救性保护。潮州回来后,王程太很快被抽调至当时的文体旅游局,负责开展深圳非遗保护工作。“先是起草深圳市非遗普查通知,各区摸底、普查,7月开始准备材料,9月往省里报项目,11月举办非遗普查培训班……”王程太回忆说,“总之潮州回来后就没有停歇过,深圳非遗保护工作就这样风风火火地展开了。当时,对非遗的认知也不全,一边干一边学。”
循序渐进,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
2006年,中国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9月,王程太首次将深圳非遗——沙头角鱼灯舞的资料交到省里。“很遗憾我们没能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因是我们2005年申报的鱼灯舞项目,并非原汁原味,它曾在上世纪70年代被改造过。”王程太说,“尽管首批落选,但通过这次申报,我们廓清了国家保护非遗是要保护怎样的非遗,为后续深圳非遗的申报工作积累的经验。” 第二次申报,沙头角鱼灯舞和郭氏正骨就顺利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正式出现的时间比较晚。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几乎还一无所知。王程太回顾说,2005年、2006年,最初在深圳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那几年,也是最困难的时期。“有一次,为协助区里开展非遗申报工作我们去了某个街道,当时人家就非常不耐烦,本来基层的工作就很繁琐,觉得我们去是给他们增加了工作量。”
王程太表示,这不怪谁,“包括我自己对非遗的认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开始我们不叫非遗,叫非物质,什么物质、非物质,大家都比较茫然。”但是随着工作的展开,学习的深入,王程太越发了解到保护非遗责任重大。“越干,越离不开非遗了。我认识到,非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像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文物,在土里、在水下,只要你不去动它,它可能保存得还挺好。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人如果不在了,技艺就被带走了。中国的文化为什么会被认同?活态传统的非遗太重要了。”
再上层楼,国潮非遗流行正当时
2009年,深圳非遗保护工作再上台阶。这一年,原隶属于深圳市群艺馆的深圳非遗保护工作,挂牌成立了新机构--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 ,并划归深圳博物馆管理。“最初,也是不太想去,我在群艺馆工作了20年,到2014年就退休了。最后5年换个单位,还是有点思想包袱。”王程太说。
但最后,想通了去了深博,还是因为王程太觉得,“这样更加有利于深圳的非遗保护。”王程太回忆说,2008年申请保护经费,市里一下给了100万。“当时财政局还问,你们要这个经费干嘛?我说,要开展活动呀。人家又问,为什么要开展活动?我说非遗是活态保护,你不搞活动怎么保护呀?”来到深博之后非遗保护工作更上层楼,2009年保护经费也增加了。
不仅如此,在2009年,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还策划了“深圳市首届欢乐闹元宵”活动。“时任领导重视传统节日,希望通过传统节日,推广非遗。”王程太说,“这次活动深圳市民反馈也特别好。2010年,第二届欢乐闹元宵,我们就把活动地点搬到了民俗文化村,还进行了现场直播,大获成功。时任文体局领导也点赞说,物质、非物质合在一起,合对了。从此,欢乐闹元宵这个活动就固定下来,年年举办,成为深圳市的公益文化品牌。”“欢乐闹元宵”之外,从2006年开始举办的“文化遗产日公益活动”也保留了下来,成为推广深圳非遗的重要窗口。“但是,仅仅靠这两个活动还远远不够。”
非遗是渗透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活动之外,2010年,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开展了非遗进社区活动。“去年,文化部非遗司举办非遗在社区活动,我觉得这是非常可喜的一步。因为进社区只是进一下,然后又出来了,在社区就不一样了,它让非遗在社区生根发芽,更加落地了。”王程太说。如今已然退休的王程太依旧在为深圳非遗保护奔忙着,他表示,“如今,国潮复兴,全社会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事实上,保护非遗仅仅依靠政府、传承人是不足够的,只有 人人参与,才能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生机勃勃、发扬光大,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