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海洋 白色之殇
徐强
2022-04-13 14:13

全球平均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量约为1100万吨。图为巴厘岛海域海底拍摄的塑料垃圾。视觉中国

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发布的一份关于海洋塑料污染研究报告提出,如果不采取减少塑料生产和使用的全球行动,到2050年,世界海洋中的塑料污染将增加4倍;美国《科学》周刊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也特别提到,近几年,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量平均约为1100万吨,而实际数字可能还要高得多。如果按此趋势继续下去,到2040年,污染海洋的塑料垃圾量预计将增加到每年2900万吨,相当于全世界每一米海岸线将有50公斤的塑料垃圾。

虽然两份研究报告给出的世界海洋塑料污染数据略有差异,但反映的问题却是同样触目惊心:蓝色的海洋正被白色的塑料物侵蚀和破坏,无处不在的微塑料所形成的白色污染物,已对海洋生物构成极大威胁,这些微塑料还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塑料这个曾被称作是工业化时代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如今却成了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杀手”。

海洋垃圾八成是塑料

海底微塑料含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今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从污染到解决方案: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全球评估》显示,目前海洋中约有7500万至1.99亿吨塑料垃圾,占海洋垃圾总重量的85%。数据显示,人类迄今生产的塑料超过83亿吨,其中约63亿吨成为塑料垃圾,平均每分钟就有一卡车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塑料垃圾在海洋中几乎无处不在,科学家甚至在太平洋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中发现了塑料污染的踪迹。众所周知的太平洋大垃圾带,其面积相当于法国的3倍,成为蓝色海洋中的最大污点。

当前的全球疫情,更加剧了海洋塑料污染的程度。据美国媒体报道,目前世界各地海滩和海洋受到疫情废弃物污染的冲击,包括塑料口罩、手套、洗手液瓶等在内的逾七成疫情塑料用品会变成垃圾,海洋生态环境因此承受了巨大压力。

从2004年英国科学家第一次提出 “微塑料”概念至今,“微塑料”逐渐成了世界环境治理的痛点。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4月初公布的数据,海底洋流产生的微塑料热点地带中,微塑料含量最多可达每平方米190万个,已达到有史以来全球海底环境报告的最高水平。

专家分析,由于塑料的不可自然降解性,塑料一旦进入海洋,大多数就会永远留在其中,加之全球海洋的连通性,海洋塑料垃圾会随着洋流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导致全球性海洋生态污染问题。

海洋生物体内检出微塑料

微塑料成海洋生态“杀手”

目前,全球的各大海洋几乎都存在塑料污染问题。塑料污染一旦形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对其所在之地的生态造成危害,尤其是对海洋生物来说则是致命的,海洋生物经常会因误食吞咽海洋塑料而死亡。

塑料垃圾除了可直接夺去海洋生物生命,还会间接伤害海洋生物身体。去年3月份,新西兰国家水事和大气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显示,在新西兰周边海域采样的鱼类中,不仅鱼类内脏中有微塑料,甚至肌肉组织中也发现了微塑料成分;去年10月份,一支由日本研究人员主导的国际研究团队经调查评估,全球大约52%的海鸟体内含有塑料添加剂;今年3月份,据英国《卫报》报道,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专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

科学家分析,目前在海鱼、海鸟和人类的体内都发现了微塑料,究其根源,罪魁祸首正是塑料污染。

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教授高田秀重介绍,全球每年生产大约4亿吨塑料,其中一部分成为垃圾进入海洋,难以降解。这些塑料垃圾漂浮在海面上或被冲到海滩上时,在阳光下分解成更小的碎片,很容易被鸟误食。去年10月份,研究人员在对生活在美国夏威夷和澳大利亚西部的海鸟进行调查时,就在它们的胃中发现了塑料碎片。调查发现,有三成海鸟是因为直接吃进塑料使体内塑料添加剂浓度上升,其余的鸟则是经由食用鱼类后在体内积聚了塑料添加剂。

图为巴厘岛海域被塑料垃圾缠绕的海鸟。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有88%的海洋物种正受到塑料的负面影响,微塑料在海洋中进入食物链后,又会流回人类餐桌。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安德鲁·福瑞斯特认为,全球塑料垃圾污染已是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塑料会通过海鲜、饮料,甚至是食盐被人们摄入,危害人体健康,导致荷尔蒙变化、发育障碍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对策

国际社会携手治塑 拯救海洋呵护生物

175个国家签署 终止塑料污染决议

日常塑料垃圾看似不起眼,却是事关地球健康的大事,其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没有一个国家能从海洋污染中独善其身,目前已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今年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开放签署40周年,3月,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上,全球都在关注联合国将拿出怎样的方案来破解海洋塑料污染之困、如何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

会上,来自175个国家的国家元首、环境部长和其他代表签署通过了《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根据该决议,到2024年将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涉及塑料制品设计、生产、回收和处理等各个环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这项决议将推动相关方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消费塑料和管理塑料废弃物的方式。

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表示,治理海洋塑料污染迫在眉睫,国际社会应携手解决海洋污染问题。保护海洋人人有责,国际社会应“制定解决方案,开启全球海洋行动的新篇章”。

蓝色的海洋正被白色的塑料物侵蚀和破坏,图为黑山亚得里亚海域中的塑料袋。视觉中国

图为澳大利亚海域一只海龟被渔网缠住后死亡。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英格·安德森表示,这是自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签署以来最重要的国际多边环境决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马可·兰博蒂尼说评价称,我们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今天做出的雄心勃勃的决定可以防止塑料污染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崩溃。如果联合国难以达成一项遏制塑料污染的全球协定,今后数十年将出现大范围生态破坏,导致一些海洋生物濒临灭绝,珊瑚礁和红树林这样的敏感生态系统将遭破坏。

据美国媒体4月11日报道,目前已有超过四分之三的联合国成员国支持制定一份全球塑料污染新协议,100多家跨国公司、700多个民间社会组织也共同呼吁制定新协议,以应对全球塑料污染危机。

观点

要尽快摆脱对塑料制品的依赖

如何使塑料产业实现清洁循环的新生,从而终结塑料污染,变废为宝?专家认为,除了建立科学的回收利用体系,寻找可替代产品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意识到塑料污染对海洋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摆脱对塑料制品的依赖。

据联合国环境大会主席埃斯彭·巴尔特·艾德介绍,塑料污染是全球性挑战,终结塑料污染需要全球共同努力。通过对塑料产品设计、生产、回收和处理等环节的严格管理,人类有望大幅减少甚至终结塑料污染。

世界自然基金会“无塑料大自然倡议”负责人约翰·邓肯也认为,塑料材料很大程度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可从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入手,比如,在生产环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充分借助技术创新,可以在注重环境保护与实现经济收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消费环节,从法律层面鼓励人们改变行为方式,减少塑料制品消费,通过每一个消费习惯的小改变,汇聚起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的大能量;在回收再利用环节,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和企业已经开始行动,通过使用降解酶降解、制成预制板铺路、变成火箭燃料或者重新做成塑料制品等,提高塑料垃圾的再利用率。

目前,全球塑料回收利用率偏低,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统计,全球每年只有不到10%的塑料垃圾被回收,大部分最终被丢弃在垃圾填埋场或海洋中。以东南亚国家为例,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东南亚国家每年因一次性塑料损失高达60亿美元。这些塑料最终被填埋,而没有被回收利用。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有超过75%的可回收塑料最终被填埋。在全部可回收塑料废物中,只有25%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泰国仅有18%的塑料产品可以被二次利用。

日本为了提高塑料回收利用率,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居民形成回收利用习惯,取得较好效果。目前,日本正在采取小步骤减少对塑料的依赖,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现阶段日本85%的塑料废物被回收利用,到2035年,日本将实现100%回收新塑料的目标。

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如果全球各个国家制定塑料材料回收目标,提高分类效率并逐渐开始拒绝使用一次性聚合物产品,那么对环境和经济都有好处。

前沿

培养真菌“吃”掉塑料

塑料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的统称,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等,其形成的“白色污染”给全球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没有办法让塑料可以自然降解?

国际学术期刊《危险材料》上刊登的一篇论文,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据介绍,科学家发现了有一种可有效降解聚乙烯塑料的海洋真菌,这种真菌不仅能有效降解聚乙烯,还对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氨酯、聚酰胺和生物可降解塑料有明显的降解效果,是一种具有广泛塑料降解谱的真菌,为发展混合塑料降解生物制品提供了绝佳候选材料,并有望突破多种难降解塑料的降解瓶颈。

为了验证这种真菌的降解能力,科研团队在近海采集了上千份塑料垃圾,经过大量筛选发现,塑料垃圾上附着的一种海洋真菌在聚乙烯塑料表面具有很强的定殖能力。经过1个月左右的培养,该真菌能够在聚乙烯表面产生明显的降解孔洞。科研人员将该真菌处理聚乙烯的时间延长至4个月,发现该真菌能够使塑料发生皱缩、变色,降解后的塑料碎片从原始塑料上剥离。研究人员进而结合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X射线衍射、高效液相色谱及质谱等手段多方位证实了该真菌能有效降解聚乙烯,解聚效率高达95%。

接下来,研究团队通过改良真菌的培养条件,大大提升了对聚乙烯塑料的降解效果,培养条件改良后的真菌能够有效降解包括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氨酯、聚酰胺和生物可降解塑料在内的多种塑料。经过毒理实验确证该真菌对环境无害,而且在降解塑料后其培养物能够产生有效抑制多种病原菌的活性物质。研究结果均表明,该真菌有很好的潜力用于发展环境友好型塑料降解制品,其下游生物基材料还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等生物制品。

编辑 谢欣如

审读 玄伟东

(作者:徐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