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科获悉,肇庆市已启动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工作,将对三朝古墓遗址、府衙遗址、两广总督署遗址、包公祠遗址、景星门遗址、南薰门遗址、蚬壳洲遗址、茅岗建筑遗址等8处地下文物埋藏区开展考古勘察。
肇庆府署遗址公园一角。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肇庆丰富的地下文化遗产对研究城市历史、规划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划定,将会有效协调地下文物与基本工程建设间的矛盾,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地下文物,形成历史与现实、考古与工程的双赢。
此次考古勘察的8处地下文物埋藏区,分布在端州、鼎湖及高要,都曾进行过考古挖掘,所处位置城市建设发展较快,其中的三朝古墓遗址、蚬壳洲遗址、茅岗建筑遗址曾出土大量丰富文物,进行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十分必要。
位于端州区康乐中路的三朝古墓遗址在2004年道路改造时被发现,当时共清理墓葬12座、水井3口,灰坑2座,其中4座土坑墓(汉墓3,宋墓1),8座砖石墓(东晋1,南朝6,唐墓1),出土陶、瓷、铜、滑石器等大量遗物。其中凭几、帷帐座等高等级陪葬品,砖砌仿木构建筑“人”字形斗拱及栓拱等墓葬结构皆为广东地区首见。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肇庆回填古墓群,建设遗址公园,实行原地原状保护。2006年,三朝遗址公园建成,并仿照出土的青瓷鸡首壶模样建设了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大壶”。
位于鼎湖区桂城街道龙一居委会东北面的蚬壳洲遗址,其绝对年代为距今5130年(正负1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偏早阶段,在1984年被高要文物普查队发现,曾先后进行了两次挖掘,共发现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27座,含屈肢葬人骨架31具。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广东地区原始社会文化以及埋葬习俗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198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初,鼎湖区在该遗址四角竖水泥柱界并立碑介绍。
位于高要区金利镇茅岗山北面山脚下的茅岗建筑遗址,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在1977年底被发现,198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曾出土水上木构建筑、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石器、骨器、陶器、竹器等遗物。该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南越族原居住村民的生活方式,为探讨我国南方古代民族起源、变迁及社会风貌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据悉,此次考古勘察,将划定这8处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范围,树立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划定范围公布后,今后涉及的建设工程项目均要先进行考古先期勘探、发掘。
这些珍贵的地下文化遗产,也是打造高水平文旅名城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特别是近年来推进的古端州新活力、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均是依托肇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带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
今后,肇庆将继续加强对地下文物资源的保护、活化和利用,促进文旅融合。如三朝古墓遗址公园位于宋城墙、包公井、清真寺、梅庵等文物景点之间,保护和利用好这批珍贵古墓葬实物,对于城区历史文化带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可增加历史氛围,也将加强大景区的整体吸引力,进一步丰富肇庆历史文化内涵。
(原标题《肇庆8处地下文物埋藏区将考古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