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海域尖笔帽螺持续聚集,提醒市民勿食勿泳

读特记者 秦绮蔚
2020-07-09 17:51
摘要

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7月9日发布消息称,大亚湾海域尖笔帽螺持续聚集

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7月9日发布消息称,大亚湾海域尖笔帽螺持续聚集。提醒相关部门注意设施设备安全防范;市民不要食用,不要在附近海域游泳、戏水,以防划伤或吸入风险。

7月8日,监测人员对大亚湾核电站、较场尾、东山、七星湾、杨梅坑、鹿咀、岭澳东南海域的11个站位开展监测,测结果表明大亚湾核电站及其近岸海域,未发现尖笔帽螺聚集现象;受风向和潮流影响,海水中尖笔帽螺集中分布在岭澳东南海域,密度最高为1600个/立方米,较7月6日大为减少。大亚湾惠州圆洲岛和小辣甲岛附近海域也发现尖笔帽螺,其中园洲岛海域的密度为230个/立方米。

6月12日以来,大亚湾东山、杨梅坑、核电站、辣甲岛等海域持续发现尖笔帽螺聚集,在风浪的推动下一度大量漂积于岸边。7月5日-7日,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对大亚湾海域持续开展跟踪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该海域水温、盐度、溶解氧均属正常范围。经采样分析,海水中尖笔帽螺密度约2400个/立方米。

尖笔帽螺为翼足类浮游动物。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与亚热带海域分布广泛,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也均有分布。在大亚湾海域,多出现于每年的3月-11月,但密度均不高。此次大量聚集为国内首次。该种壳长范围4-15毫米,壳口宽范围0.3-1.3毫米。科学家对尖笔帽螺的研究尚不深入,该物种是否有毒尚无定论。

最早监测到此次爆发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黄洪辉介绍,海洋生物某个种暴发非常常见,像赤潮、水母潮和毛虾潮一样,尖笔帽螺大量爆发可能与海水中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增殖、高度聚集有关。目前尚未发现尖笔帽螺对其他海洋生物的直接影响,但影响有可能滞后,比如与海域近期增殖放流的鱼苗和虾苗争食。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