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家邹丹非虚构文集《当时明月在》出版
读特记者 张锐
2020-07-09 11:26

近日深圳作家邹丹的非虚构文集《当时明月在》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当时明月在》是作者的第二本文集,以非虚构作品为主。全书共分六辑,第一辑为描写故乡洞庭湖的文章共四篇。这四篇文章是作者经过多年时间采访积淀,同时结合她的儿时成长经历写成。书中故事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兼具可读性。

本书中作者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她的家庭,经历无数人生创伤的父亲、一辈子饱受苦难的母亲,涉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社会变迁和生活巨变,其中描写母亲的《一碗肉汤》《寻找》《铭记》等文章被数家媒体转载。《父亲的信》《父亲与邹蕴真》《远行》等篇章,通过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的父亲。

作者同样写到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她是教师的女儿,生长于乡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加入“高考大军”,考上了常德地区卫校,毕业后分到本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八十年代末“停薪留职”南下深圳,1995年以一张“汉语言文学”的大专自学考试文凭敲开了深圳行政机关的大门,成为了一名普通公职人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使她拿起了笔。儿时的梦想始终激励着她,使她在深圳这个经济活跃、思想前沿的城市,始终关心着故乡的一草一木。

书中,作者的笔墨不仅仅描写个人,更多的是自己的同龄人,如在《不能遗忘的一九七九》里讲述了三个女孩求学成长的故事;《汉寿一中,梦想的摇篮》写了在县一中读书的学生群体和老师的人生故事;《小城岁月》写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县城往事。

作为母亲,作者同样用不少笔墨记录了儿子的成长。在作者笔下,还可见到城市的打工者、普通劳动者、上市公司高管等。作者自信,本书呈现给读者的将是一部从城市到乡村、从社会到家庭内容广泛、个体丰富、值得一读的优美文集。

【作者简介】

邹丹,女,湖南汉寿人,1989年来深,1995年通过公开招考加入公务员队伍。父亲是中学语文教师,受父亲影响,爱好文学,1991年开始公开发表散文作品,讫今在《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羊城晚报》《青年报》、《女报》《南山文艺》《莲花山》等报刊上发表散文作品百余篇。2003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不一样的天空》,2020年3月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非虚构文集《当时明月在》。现为深圳市作协会员,南山区作协理事。

【相关书评】

记得那轮明月

——读邹丹散文集《当时明月在》有感

唐建国

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轮明月,特别是远离故乡的游子。李白心中的月亮是“床前明月光”,杜甫看到的是“月是故乡明”,张若虚吟出的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抒发的是宇宙的无穷,感叹的是人生的无奈。

三十年前的邹丹,挥手告别父母亲友南下深圳之时,也曾久久望着家乡那轮冉冉升起的明月。从此,洞庭湖畔的明月装在她的心中,伴着她以后的岁月,散着浓浓的乡情。今天,邹丹以她的散文集《当时明月在》,回首走过的岁月,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

洞庭湖溪,沅澧尾闾,是邹丹的家乡汉寿。李白载酒泛舟的洞庭,屈子濯缨行吟的沅江,给了邹丹文字的骨骼与灵魂,让她的文字能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

散文集第一辑《乡情依依》四篇记录洞庭湖变迁的文章,资料详实,考证细致,有学术文章的严谨务实。洞庭发育变迁,从她的文字得知始终。人们歌吟的八百里洞庭始于唐代,之前并没有这八百里浩渺。但它们又不是枯燥的学术文章。作者用少年的亲身经历与见闻,点缀其中,记录堤与湖,反映人与水的既相处相拥,又相争相斗。她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才是天道。

邹丹重情,整本书以情贯连,家乡情、父母情、同学情、同事情、情情相连,这些情感在她的笔下形成文字,如泉之涌。如第二辑《亲情永远》,文中充满了对父母亲深深的思念,读来每每让人泪垂。《一碗肉汤》描绘母亲昔时的艰难,《父亲的信》追忆父亲对自己的教诲,文字不夸张、不做作、直白陈述,却给人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事实再次证明真实的感情远胜华丽的辞藻,一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前尘如影》中,通过采访父亲的领导与同事,写出一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沸腾时代的尴尬,那无以言表的痛苦与委屈,几十年后追述,仍让人不胜唏嘘。

《长路有痕》一辑中记述了作者的青葱岁月。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为黄金十年,各种思想的大碰撞,孕育出一代天娇。从汉寿一中到常德卫校,虽然高考不理想,但还是跳出了农门,走上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改革的春风从南边吹到洞庭湖畔,邹丹也将从这里展翅南翔。

天下所有母亲的心都是相通的。作为母亲的邹丹自然会记录孩子的成长。《此去万里》写当年母亲送邹丹去深圳,现在邹丹送儿子去英伦,情景不一,却都是不舍的缕缕深情,令人想起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的青春,我的关隘》这篇文章道出了一个母亲在孩子青春期的焦虑、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努力、对当代教育体制的呼吁与思考,引起了这个家长群体的广泛共鸣。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洞庭湖水养大的邹丹,有水的温柔与灵慧,其作品更是富有浓郁的女性特色,感情细腻,文笔优美,文章常以一件小事写起,联想引发,用笔很淡,淡到无痕,却似一缕清泉,直渗入人心扉。

邹丹的文字精炼,每篇都短少精悍,单篇可读,串在一起,就能看到一幅百年洞庭画卷。中国近代史上的百年,是大动荡大转折的时代。从邹丹的文章中看到,三代人的奋斗轨迹与奋斗历程。堤溃水淹、迁徙流离、时代变迁、环境退化、但他们像洞庭湖边的芦苇,任湖水涨落,顽强扎根生生不灭。

沅江之滨的常德,是邹丹命运的转折点。八十年前的沈从文,也是流落在常德码头的一个大头兵。古城的月亮,照耀着不曾交际的两代人,冥冥中,邹丹爱上了沈从文写湘西常德、写沅水沱江的文字,从学校毕业后她两次独游湘西,追寻先生的足迹,从桃源到辰州,从凤凰到边城,寻找心中的水手与翠翠。沈从文先生最美的文章在湘西,邹丹最深情的文章在洞庭,都是那样忧伤而美丽,两个湖南人的感情何其相似也。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