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瓦成为波伏瓦之前

深圳特区报 张艾茵
2022-03-05 15:52
摘要

在波伏瓦成为波伏瓦之后,她让那个理性的身份站在更高的位置,她让世人看见了蜕变之后的思想沉淀,成为了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形影不离》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曹冬雪 译 磨铁·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2年2月版

《清算已毕:波伏瓦回忆录最终卷》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台学青 译 海天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在波伏瓦成为波伏瓦之后,她让那个理性的身份站在更高的位置,她让世人看见了蜕变之后的思想沉淀,成为了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在波伏瓦成为波伏瓦之前呢?

在波伏瓦成为后来的波伏瓦之前,她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里。她的叛逆并非与生俱来,其中,她童年的玩伴儿,一个叫扎扎的女孩对她影响深远。或许有些读者在《波伏瓦回忆录:端芳淑女》中已经认识了扎扎,但是早在回忆录之前,波伏瓦就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写过扎扎,只是因为萨特说它“没有出版的必要性,读者也不会感兴趣”而被束之高阁。那个时候波伏瓦的《第二性》已经出版了四年多,《端芳淑女》尚在书写中。

这部最后被命名为《形影不离》的小说直到2020年才首度面世,它完全就是一部波伏瓦追忆自己的少女时代和纪念扎扎的“私小说”,但是它又是一部可以破解波伏瓦会成为波伏瓦的密码的小书。

在《形影不离》中,小说的主人公是以波伏瓦为原型的希尔维和以扎扎为原型的安德蕾。故事起始于9岁的希尔维,与同样年纪的安德蕾的第一次相识。希尔维称自己是一个乖顺的女孩,家里人教育她要“品行良好,虔诚敬主”。而曾经经历过烧伤的安德蕾却个性十足,显得不那么有“教养”。

安德蕾可以不畏惧同龄小伙伴的闲言碎语,也不在意老师的怜悯。她可以读很多的书,然后表达自己爱憎鲜明的观点,也可以直白地表现对母亲的偏爱。

安德蕾这种真实表达自己的个性,尤其吸引希尔维,这也为后来的波伏瓦埋下了种子。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风云突变,非常爱自己家人的安德蕾,被裹挟在了家庭的期望里,从爱情到人生,那个自我的安德蕾被慢慢扼杀掉。

与之相反,因为战争的原因,家道中落的希尔维反而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就连神父都发现“她似乎变得不守纪律,不听话,有点放肆。”

放肆的希尔维爱慕着曾经那个“看见一只桃子或一朵兰花,甚至仅仅听到别人在她面前提到桃子或兰花时,就会微微颤抖,胳膊起一层鸡皮疙瘩”的安德蕾。那是波伏瓦最初认知到的女性也可以拥有“上天馈赠”的叫做个性的礼物,那是一种即使拥有天赋,但是却可以自己决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的选择权。

可是安德蕾最终还是被摧毁了,她与现实中的21岁因脑炎而去世的扎扎相互映照。而在小说的结尾,坐火车离开前,在覆盖着安德蕾的坟墓上的洁白鲜花上放了三朵红玫瑰的希尔维,带有象征性地指向了后来被大众熟知的波伏瓦。

显然,《形影不离》承载着波伏瓦非常感性的一面,只是单纯地在书写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个女孩。然而,在希尔维对安德蕾看似毫无理由的偏爱之下,小说其实精准地捕捉到了少女之间纯粹的友情和相互搭建起的世界观。她们在合力对抗二十世纪初整个巴黎社会对女性的道德需求——纯洁、虔诚和顺从。埋藏在波伏瓦心底的那颗种子开始发芽。

诚然,如萨特的调侃以及波伏瓦自己的顾虑一样,《形影不离》稍有稚嫩之处,虽然成熟,但不够深刻,故事相对简单,但是,它一定是波伏瓦最想留住的记忆,也是今天我们破解波伏瓦的密码。

自从女性意识开始觉醒,性别的纷争就不可避免,而波伏瓦始终处于漩涡之中,她备受推崇,也饱受争议,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她在女性议题上所具有的先驱者的意义,或许扎扎的去世成为了波伏瓦内心永久的伤痛,但也使她免于深陷传统的家庭和婚姻的泥潭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能扎扎确实成就了波伏瓦的一部分。《形影不离》应该是波伏瓦写给扎扎最深挚的“情书”——她是她儿时的友情,也是精神的导师,她们形影不离!

本书为波伏瓦四卷本回忆录最后一卷,波伏瓦在本卷中回顾了其性格的成因,与重要女性友人的交往,与萨特游历世界各国的见闻,她的阅读与写作,她对文学、艺术和国际政治的看法等,并对于《第二性》中提及的一些女性主义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补充阐述。本卷是对前三卷的总结,对研究波伏瓦的著作与生平具有重要意义。

(原标题《波伏瓦成为波伏瓦之前》)

编辑 董雯静审读 吴剑林审核 新闻网-曹亮,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张艾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