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以法治政府建设保障全面改革开放。图为全国首家民法主题公园——深圳民法公园。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 提 要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根本方向、领会核心要义,自觉把法治深圳建设融入法治国家建设中来考虑、来谋划、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一个坚持”的部署要求,是法治深圳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逐条逐项对照落实,贯彻到法治深圳建设之中。
2022年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文章强调,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早在2020年11月16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明确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具体路径。
(一) 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方向。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国家建设是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总结出的宝贵的历史经验,这是新时代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坚持的前进方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求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牢牢把握法治中国建设的前进方向是在坚持法治国家建设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二) 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中国建设要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坚持实现目标为主要导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法治国家建设的成效,并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的总体目标。
(三) 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任务。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求加强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法治队伍的建设,不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就要强化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国情实际,加强全局谋划,推动整体发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完整、理论厚重、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用“十一个坚持”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阐释、部署,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具体而言:
(一) 坚持党的领导。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统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的理论,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在法治国家建设中要强化党中央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的领导,更加有力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充分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法治国家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反映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权益、保障人民的福祉,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三) 坚持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协调推进。统筹推进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协同发展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经验。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并积极参与建设国际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保障。法治国家建设既要努力推动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国家“走出去”战略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又要积极全面梳理和检视法治领域的现状和趋势,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占领法治制高点,把握战略主动权,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深圳建设的具体实践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根本方向、领会核心要义,自觉把法治深圳建设融入法治国家建设中来考虑、来谋划、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一个坚持”的部署要求,是法治深圳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逐条逐项对照落实,贯彻到法治深圳建设之中。
(一) 坚持以法治方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法治建设要严格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持续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探索建立健全大湾区法律事务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领域法治服务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法治建设难题。另一方面,深刻认识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探索。法治深圳建设要加快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健全与试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机制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的重要支撑、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城市。
(二) 坚持以法治精神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一方面,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以法治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努力塑造新的制度优势、创造新的改革经验。另一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把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率先形成国际一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 坚持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以法治政府建设保障全面改革开放。一方面,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牵引,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持续深化行政权力监督,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以打造自贸区对外开放高地为抓手,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对外开放制度创新、业态创新、环境创新,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副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