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一个名叫“标点”的展览有什么讲究?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7-08-21 18:25
摘要

申凡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展出,如:标点-第一回,香格纳(M50),上海(2015);

从事抽象绘画创作的艺术家申凡的个展“标点-第二回”正在谷仓当代艺术空间举行,持续至9月30日。本次展览延续申凡关于文字的概念,展出艺术家最新“标点”系列作品。

申凡目前工作和生活在上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对具象绘画的空间和形态进行分解,并开始从事抽象绘画制作。80年代末,他开始用拓印法进行纸本油画,经反复拓印的作品上,形成一道道交错相生的线条,远观成一片浓密的黑色。90年代后期,他将类似传统剪纸式的纹饰作为新的语言单位,作品消除了紧张与焦灼感,红、白、蓝、绿出现在它的作品中。2003年,申凡受中国古典版画影响,开创《山水》系列,该系列将其语言延伸至装置与影像,《纪念黄宾虹》、《山水》装置等应运而生。

1998年始,他开始涉猎多种媒介的作品制作,在陶瓷、霓虹灯、金属,音乐等材质中融入了中国山水的审美要素,打破了抽象与具象,绘画与新媒介的界限,也是中国较早将古典审美与当代语境相结合,探索当代中国文化表达的艺术家之一。

申凡的抽象语言在延续,恰是由“标点”重新开始。谈到他的新系列“标点”,申凡表示,“标点系列作品是从文字出发的。其实质是文字,是有前因后果的。关于这个,没人深究。作为不懂文字的人在做文字作品,这可能也是作为艺术家的便利。抓住一点,注入艺术语言,做成作品。但通常大多观者也就看个表面。这就是所谓的视觉艺术。”

申凡的作品以面貌显著的不同系列构成,材料也不断变更,在视觉质感上始终延续着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气质。2006年的装置作品首先回到黄宾虹时期的起跑线,重新分析了古典山水画的空间和笔画结构,同时在新的媒介和空间关系中,再现了文人艺术中最重要的自然,自省,以及共通的感知对当下时代的穿透力。申凡近年的新作品回到了直觉,以及对作品的“体认”这一观看方式中,通过视觉、触觉、文本等不同感知方式的转移,提示了观看方式的综合性,并包含了他对观看逻辑的变更和完善。

申凡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展出,如:标点-第一回,香格纳(M50),上海(2015);天人之际II: 上海星空, 余德耀美术馆, 上海(2015);上海,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美国(2010)等等。

编辑 黄子芸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