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广东珊瑚普查深圳大鹏启动,“珊瑚宝宝”首次纳入普查范围

读特记者 张妍/文 邢浩/图 通讯员 刘雨婷 欧阳晨欣
2020-07-05 17:19
摘要

7月5日上午,志愿者与科研人员们在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鹅公湾潜入海中,进行样带定位布设,鱼类断面、无脊椎类断面和基质调查,检视珊瑚健康状况及珊瑚幼体补充量……正式拉开了2020广东珊瑚普查序幕

7月5日上午,志愿者与科研人员们在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鹅公湾潜入海中,进行样带定位布设,鱼类断面、无脊椎类断面和基质调查,检视珊瑚健康状况及珊瑚幼体补充量……正式拉开了2020广东珊瑚普查序幕。

启动仪式现场

7月4日,2020年广东珊瑚普查暨美丽大鹏珊瑚种植活动举行启动仪式,该活动由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下称“海大深研院”)、大鹏新区潜水协会主办,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鹏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指导。

启动仪式现场

珊瑚普查是由潜水员和海洋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的全球性最大珊瑚礁监测计划,广东珊瑚普查自2007年启动至今,已持续14年,共有逾3000名志愿者参与。今年该项活动新增珊瑚幼体补充量调查,统计小于5公分的“珊瑚宝宝”数量,反映珊瑚群落健康状况和恢复能力。

深圳东部海域珊瑚覆盖率平均约35%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最高的生态系统,所占面积不足0.2%,却为逾25%已知海洋生物提供生存空间。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大深研院常务副院长肖宝华介绍,中国南海海域拥有造礁石珊瑚400多种,深圳拥有其中68种,在深圳东部盐田、大鹏海域珊瑚群落面积超过3000亩。“珊瑚礁是深圳海域旗舰保护物种,是海洋生态基石,但它又十分脆弱,近数十年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退化严重,因此普查监测意义重大。”

为普查志愿者代表队伍授旗

海大深研院海洋环境保护高级工程师、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副秘书长廖宝林表示,广东珊瑚普查启动以来内容不断丰富,近年来还增加了海马保育、海洋微生物资源、近岸海域微塑料等调查内容,为广东摸清海洋家底,为政府部门更有针对性进行海洋环境保育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今年将在广东省沿海设置34个站点,组织34支普查队伍参与,其中深圳站点12个,与惠州并列最多,廖宝林告诉记者,普查数据显示,深圳东部海域海水质量近年持续一级,珊瑚生长状况及各项指标基本稳定,珊瑚覆盖率平均为35%左右。

7月6日,即将下海的志愿者和科研人员们合影

据了解,今年水下调查工作将持续到11月,科研人员12月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并形成最终报告。

深圳海域人工种植珊瑚已繁育出第三代

廖丽薇也是本届启动仪式主持人

珊瑚普查是一项公众性珊瑚礁监测计划,科研人员负责提供站点选择、技术培训与数据分析,而普查实施者为潜水员志愿者。来自广州廖丽薇是一名“潜龄”3年的珠宝设计师,从2018年开始参与珊瑚普查,“海洋是我设计灵感的庞大素材库,所以我更希望能够通过普查多了解和接触它。”她还有一重身份是2017年国际潜水小姐中国赛区亚军,此次参与2020广东珊瑚普查的志愿者队伍“寰亚小分队”,大部分成员是历届国际潜水小姐参赛佳丽,她们响应赛事“以美之名,保护海洋”的口号,参与到珊瑚普查等环保活动中。

潜水员志愿者准备潜入海中进行普查

别看她们平时都是娇滴滴的女生,背起60多斤重的装备做起普查却毫不含糊,每位志愿者的基本配备包括手持式GPS定位仪、样带、水下照相机、摄像机、浮球、绳子、记录板、记录表、铅笔、潜水装备等十几件。

潜水员志愿者准备下海种植珊瑚

7月5日同时进行了珊瑚种植活动,志愿者们在科研人员带领下在大鹿湾海域种植了1000株鹿角珊瑚幼苗。罗湖区罗芳小学与海大深研院“海洋大学堂”合作认养了一座种植了200株珊瑚幼苗的生态礁盘,这家拥有全市首个海洋特色校园的小学又拥有了自己的“海底花园”。直径1.6米的生态礁盘看上去像一只圆圆的飞碟,颜色灰突突的却不是普通水泥浇灌而成,而是海大深研院的专利产品,具有耐腐蚀、抗风浪等特点。礁盘上布满密密麻麻的白色陶瓷环,吸引珊瑚幼虫附着,礁盘表面还有几个圆洞,这为鱼类提供躲避和捕食的藏身之所。礁盘上的方网格是珊瑚苗圃,一株株幼苗种植其上。

潜水员志愿者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将珊瑚幼苗固定在苗圃上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石珊瑚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海大深研院目前已在深圳海域种植珊瑚5万多株,6年前种下的第一批幼苗现在已野外繁殖出第三代。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张妍/文 邢浩/图 通讯员 刘雨婷 欧阳晨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