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明是个综合素养高的男孩子,平时成绩不错,课外活动也安排得丰富多彩,高中三年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高考前两天,他来到咨询室求助,自述两天前开始莫名心慌,复习时看不进任何东西,做不了任何事情,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他将这种状态形象地描述为“‘状态’离家出走了”。
咨询开始阶段,我运用了“共情”的咨询技术,对他目前的状态表示理解,并直言有许多同学会和他一样面临考前的心情起伏,这种情形很正常。当时,他反复确认是否还有其他同学跟他一样,为了让他安心,我提到了几个他知道的学长、学姐的名字。当他确信自己面临的是普遍情况而不是特殊情况后,不再把自己个体化、特殊化,情绪也明显缓和了下来。
然后,我和他一起梳理事情发展的脉络,提醒他关注情绪变化的关键节点。昊明略做思考后告知我,他是在前天整理错题的时候开始心慌的。原来,他一直有整理错题本的习惯,这两天没有做新的试卷,主要是在看以前整理的错题本。前天看一道物理题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还是不会做、仍然有知识点没覆盖到,从那一刻起他的心态就崩了,总是担心复习过程中的盲点万一又被考到了怎么办。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