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被污名化的“丧”,是世界对年轻人的恶意

读特记者 伍岭
2020-07-02 19:34
摘要

“大方live”是深港书评与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动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线上主题分享,收听来自文学艺术界的新声,激发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建造无形却热烈的现场。

“大方live”是深港书评与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动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线上主题分享,收听来自文学艺术界的新声,激发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建造无形却热烈的现场。

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往往是文学艺术作品青睐的形象。本期大方live的主角,就是那些值得赞美的“失败者”。聊聊文学作品中的“少数派”,电影里的落魄男女,还有那些生平跌宕、大器晚成的创作者。但愿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都能获得坦然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

本期的分享人是影评人把噗。他从根据美国作家理查德·拉索的小说《愚人沙利》改编的电影《大智若愚》说起,推荐了几部以“失败者”或“落魄者”为主人公的影片。在他看来,所谓的“失败者”,是那些不愿被社会体系规训的人,他们主动与世俗世界隔开,自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个体存在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胜利。在把噗推荐的影片中,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失败者”们,实际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坚持,如果走进他们,你将发现这些人物使人着迷,甚至令人肃然起敬。

把噗

影评人,北京国际电影节初选评委,著有评论随笔《空间—影像:电影的未来》。

如何定义“失败者”?

对于“失败者”或者“落魄者”的评价标准,在不同文化中或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比方说一个认可职场拼搏的人,他可能认为自由职业者是失败者。相反,对于艺术家或者自由职业者来说,他可能觉得那种身处“996”之中、通过职位的爬升来获得价值的人才是失败者。

我个人对于“失败者”或者“落魄者”的定义,可以在美国作家理查德·拉索的小说《愚人沙利》的主人公沙利身上找到,也就是那种不愿意被纳入社会规训体系,自愿地游离于社会之外,寻求一种个人价值的人。

《愚人沙利》

(美)理查德·拉索 著

高静 译

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2020年4月

沙利这个人物,离婚、独居,性格孤僻,有点逃避责任,但仍在非常努力地生活着。读这本小说,我竟然会对这样一个人物产生一种敬意和爱意。

诗人穆旦有一句有名的诗:“原来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我觉得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不太懂这句话,因为从青年那充满激情的透镜来看这个世界,会觉得整个世界充满希望,人生波澜壮阔,会大有一番作为。但是等到一定的年纪,即使不说什么梦想破碎,人确实会慢慢地明白,过上一种普通生活其实已经是相当艰难了。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一个人如果能完成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也不谈什么功名成就,这已经算是一种胜利了。

出演“落魄者”的老戏骨们

《愚人沙利》在1994年被改编成电影《大智若愚》,我是看了小说后再看了电影。个人觉得它的改编还是不错的,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沙利的形象还原得挺到位。这部电影很大的一部分魅力是来自男主角扮演者保罗·纽曼,因为这部电影他拿到了柏林影帝,可以算是他晚年表演生涯的一部代表作品。

《大智若愚》

不过,像《愚人沙利》这样现实主义的小说,它的改编基本上是不太可能超越原著的。比较有名的电影改编,往往是那些导演个人色彩比较浓郁的作品。对于一部走写实路线的小说,它的改编电影也是现实主义的手法,其实很难有超越。另外,小说呈现的其实是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它的表现手法会更加多元。电影时长有限,一个半小时或者说两个小时,因此只能将这个小说里面重要的情节截取。电影是情节驱动的,需要戏剧性强,目的非常明确,而小说的叙述可以娓娓道来,做很多铺陈,一点一点地把你带进小说的世界。

《大智若愚》里沙利这样的落魄者形象,会让我想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伊斯特伍德今年90岁了,他是演而优则导,他后期的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的。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影片《老爷车》中

伊斯特伍德有一部电影叫作《老爷车》,讲的是一个越战退伍的老兵,他独自在一个亚洲移民社区里面生活。他有个邻居,是个小伙子,被人怂恿去偷老兵的一辆老爷车,后来被发现了。小伙子就只能通过帮老兵干一些活来进行赔偿。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建立了友谊。当这个小伙子被帮派分子欺负之后,老兵挺身而出去复仇。最后关头,会有观众以为他是带着武器上阵,其实他是赤手空拳去的,最后被杀害了。这样一个角色其实是非常让人困惑的:他为什么最后没有带武器去?为什么这样一个有点种族主义的人,会为移民小伙子挺身而出牺牲自己?我觉得是因为他极其孤独,脱离了社会关系,他的死亡其实是一种用生命发声的方式。

为“丧”正名

关于落魄者的电影,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抵抗整个社会体系的,一种是消极抵抗。关于前者我想推荐的电影是《大火将至》。《大火将至》是西班牙导演奥利维尔·拉克谢的处女作。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一个终身未婚的老年人,跟他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大众眼光里这是一个失败者。男主角因为焚毁森林入狱,他为什么要去烧毁森林?原因在于他所生活的小镇受到了旅游业的入侵,同时大量的伐木工人在森林里面砍伐。男主角从小就是跟自然生活在一起的,他无法忍受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因此只能通过非常决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大火将至》

其实,影片中并没有明确讲述纵火人是他,但是我们在看的时候是可以明白的。这样一个人跟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但他最后遵从内心,对现代文明发起了抵抗,让人肃然起敬。

关于消极抵抗,我想到的是一部日本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山下敦弘导演的。主角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她回到了家里,没有去工作,过上了啃老生活,在家里看漫画、睡懒觉、吃剩饭、发呆。玉子看起来是个很“丧”的形象,但导演是以一种平视的视角来呈现这个人物的。

《不求上进的玉子》剧照

我们现在说一个人很“丧”,其实带有非常强烈的贬义,因为我们身处的世界的逻辑是:如果你不奋斗、不追求成功,那么你就是一个失败者。这其实是资本主义运作的逻辑。资本主义的发展依托于对人的欲望的不断激发,因为只有当你有欲望的时候,你才会去消费,有消费,资本主义才会运作下去。

日本早在中国前就进入了低欲望社会,现在中国很多年轻人也已经进入了这样的状态。我觉得“丧”这个概念现在被污名化了,这是整个世界对青年的一种恶意。主动将世界隔离在外,站在欲望的反面消极抵抗,我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存在并非没有价值。

(晶报供稿)

编辑 曹阳

(作者:读特记者 伍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