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不能重“体”轻“育”
刘琳琳
2021-12-20 10:19

疫情汹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体育专业毕业生却风光无限。据央视财经报道,始入职场的体育院校毕业生月薪可达2万-3万元,其佼佼者年薪甚至达到60万元。

自有市场以来,“看不见的手”始终以各种形态存在。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高薪,正反映出了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人才的短缺。

然而,在近十届奥运会中,中国体育代表团共斩获金牌162枚,是不折不扣的体育大国、体育强国。骄人战绩之下,体育人才怎么会出现瓶颈呢?窃以为,其症结在于过分重视了体,却忽视了育。

体育是个现代词,伴随着竞技出现,但这个词把体和育这两个字的本义体现得很充分——以集体的力量培养选拔最优秀的竞技者。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成为现代人类的文化认同后,体育也自然成为了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之一。

中国以举国体育体制成就了体育强国的形象,但重视体而忽视育的问题值得警惕。

首先,过分强调竞技,对大众体育重视不够。竞技需要优秀的“体”,而“体”必须经由长期系统科学的锻炼而成。以国家行为进行体育观念的普及、体育科学的指导、体育活动的组织,是形成“育”的大环境的必由之路——而上述工作正需要系统地进行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

其次,竞技的成绩与体育部门官员的政绩挂钩紧密,必然会导致体育滑向行政化的泥淖——只重结果,不顾基础;只重选拔,忽视培养;只重眼前,难览全局。大多数的体育官员,工作的重心都在体校到集训队这条单一链路上。最大范围的学生群体被忽略——众多体育人才被埋没;退役之后的运动员不受重视——众多体育人才无奈流失。

没有扎实的塔基,闪光的金牌也只是华丽的空中楼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高薪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的体育要抛掉狭隘的“体”,注重系统的“育”,将举国体育机制真正彻底地贯彻下去,做好宏观规划,做好行业规范,做到体育强国。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程师 文化学者)

(原标题《体育不能重“体”轻“育”》)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