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援建的察隅英雄坡纪念园成国防教育基地。
7月14日上午,“大局”采访组来到了位于西藏察隅县的英雄坡纪念园。
纪念园里,由迟浩田上将题写的“英雄坡纪念园”几个鲜红大字,在阳光下分外醒目。纪念牌坊、英烈墙、纪念馆、纪念碑、英雄林等主体设施庄严肃穆。
拾级而上,沿着象征着胜利之师的130级台阶走到纪念碑前,19.62米高的纪念碑巍然耸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金色大字闪闪发亮;松柏青青,青山埋忠骨,陵墓区里,447个烈士墓整齐排列。
察隅县民政局副局长沙文海介绍,“英雄坡纪念园”由深圳市援建,选址在察隅县城英雄坡上。项目占地约80亩,总投资5000 余万元。于2014年9月30日我国首个“烈士纪念日”奠基开工建设,2015年9月30日,项目主体工程完工,举行开园仪式。
他告诉记者,英雄坡项目,凝聚着深圳第七批援藏干部的无数心血。
2013年7月,深圳援藏干部王建文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经济特区来到雪域高原,担任工作组组长、察隅县委常务副书记。在调研时,王建文来到了位于下察隅镇的红卫、沙玛、台地等烈士陵园。他看到,除了沙玛烈士陵园在2010年经成都军区简单修缮过之外,其余几座陵园由于长期缺乏专人管理,园内杂草丛生,年久失修且毁损严重。良知和常识告诉王建文,必须要为烈士们做点什么,“这些革命烈士理应受到应有的尊重。当年,在国家主权面临威胁的关键时刻,刚刚翻身得解放的西藏各族人民,坚定地与人民解放军并肩作战,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牺牲,可歌可泣。我们有必要为后人留下那段记忆。”
他决心要将红卫、沙玛、台地等处烈士陵园合并迁建,让烈士“团聚”,建成一个以铭记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瓦弄战役”历史、缅怀烈士和弘扬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及进行国防教育为主题的纪念园。
经王建文多方协调,时任龙华新区主要领导对这个项目给予高度重视,决定由龙华新区出资首倡援建。在察隅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纪念园选址在察隅县城英雄坡上,将散布在边境一线的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建国后西藏平叛斗争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447名烈士迁至此处。
在这个过程中,沙文海带着县民政局的人走访了全国40多个民政局、发函给十多个民政局,征求当地民政部门和烈士遗属的意见,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尽心尽力。英雄坡纪念园建成后,收到了各地寄来的锦旗和感谢信,对深圳援建的这一缅怀先烈的项目表达谢意和敬意。
项目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广东省、林芝市、部队和地方领导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在边疆军民心中再造了一座精神家园。
2014年9月30日,在察隅“英雄坡纪念园”奠基仪式上,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参战老兵刘金亭激动地说,“修建英雄坡纪念园,不仅是树立起一座纪念碑,缅怀先烈、激励后人,更重要的是在各族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无形的纪念碑,铭刻着民族记忆的光辉历史,流淌着民族精神传承的血脉。”
2015年9月30日,在第二个“全国烈士纪念日”,察隅“英雄坡纪念园”举行了隆重的开园暨革命烈士安葬仪式。王建文在致辞中说,“我们援建‘英雄坡纪念园’,就是要在边疆军民心中再造一座精神家园,强化戍边将士和民族群众的国土、国防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带着我们瞻仰参观了纪念园之后,沙文海说,纪念园的建设,对于烈士们是一种告慰,对于烈士遗属们是一种抚慰,对于后人来说是一种激励。纪念园建成后,已经成为弘扬烈士精神,培育爱国情怀,传承民族气节,激发实现“强国梦”“强军梦”伟大精神力量的国防教育基地、爱国基地,也成为察隅县的一张名片,“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感谢深圳,感谢援藏干部们,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座屹立在雪域高原上的精神丰碑。”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