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与张宇星对谈:用建筑与文学构想一座城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1-11-06 22:52
摘要

当文学遇到建筑,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当文学遇到建筑,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第22届深圳读书月重点活动——“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深圳·南京的文化对视”于11月6日在中心书城南区大台阶开启。来自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与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东南大学建筑系博士,著名建筑师张宇星现场分享真知灼见,给市民们带来一场《城市的想象——用建筑与文学构想一座城》的精彩对谈。

作家在城市里的生活,设计师也同样在城市里进行塑造,文学塑造思想艺术的形态,设计塑造的是物质空间的形态、精神的场所。在对谈的开始,汪政提到,这是他今年第二次来到深圳,此前他做客“深圳晚八点”,对深圳读者热爱阅读留下深刻印象。“深圳的读者很热情,文学素养与文化素养都很高,包括交流之后的现场互动,大家提的问题质量很高。”

从刘禹锡的诗词,到孔尚任的《桃花扇》,再到朱自清的散文,叶兆言、苏童、毕飞宇的小说等等这些组成南京文学的意义链与风格链,这就是城市对文学的塑造。谈到“文学之都”,汪政认为,南京的“文学之都”是南京的历史塑造的,“‘文学之都’不仅是南京的文学,应该是中国的文学,世界的文学,更应该是未来的文学,海纳百川又保持个性。”

在南京度过求学时代,让张宇星对南京有着深厚的情结。他经常穿梭于南京的街巷,感受历史的余韵,南京厚重的文学也滋养并影响着他对建筑的理解。他认为,文学真正的含义是让你看到一段文字时,它不仅可以治愈你的心灵,而且超越于这个时代。建筑也是一种创意,一种想象力。“设计有大有小,在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想象力。而文学是‘想象力之母’,因为文学最难想象,全是抽象的文字符号。”

回到建筑与文学的关系,汪政指出,从文学和建筑这两个角度讲,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应该是一个建筑师。以小说而言,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一个优秀的作家,有能力运用建筑想象力。看一部作品是否成功,可以拿出一个指标,就是作家有没有在这本书里为他的人物、情节设计成合乎他的性格、行为、情节发生的空间和建筑。“建筑和文学都需要与想象力挂钩,特别需要想象力与虚构。

在深圳这个年轻活跃的城市里,设计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在张宇星看来,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或者一个载体,不能等于城市。城市最重要的角色是活生生的人。“建筑构成城市的一半,另外一半需要每个人的活动。我们设计好的建筑,首先要想到这个地方如何被使用。为什么我们现在认为中心书城是好的建筑,是因为南北大台阶,用很简单的设计让我们坐下来,就有了故事的发生。”

汪政也观察到设计、设计师与城市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认为,“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共同建造塑造一个城市的精神与风格。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经过无数设计师共同努力,在未来几百年几千年上万年,深圳将会越来越成熟,它在不断的设计中形成深圳的文明。”

“建筑师和文学家其实早就相遇了,他们在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相遇了”,张宇星认为,建筑师与文学从未分开。“我们今天考虑把建筑和文学重新连接起来,才能想象或者建构我们未来的世界。”

(原标题《汪政与张宇星对谈:用建筑与文学构想一座城》)

编辑 特区报-连博审读 刘春生审核 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