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饶平县所城镇大城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游旱龙”民俗活动今年暂停了。“感觉有点失落,心里空荡荡的。”已经连续多年制作龙舟的市级非遗制作传承人林柱州说道。不过他也对此表示理解,认为必须无条件响应政府暂停举办民俗活动的号召,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游旱龙”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大量观众。资料图 余秋松摄
延续了600多年的传统民俗
“张果老活到十万八千九,唔北看见龙船街上走”,这是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的一句俗语。“游旱龙”这项传统民俗活动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魅力,在广东省内乃至国内都较为罕见,于2015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城所始建于明朝初年,主要是用于防御当时的倭寇海盗侵扰。因城内居住的官军家眷多来自中原,他们带来了各地的信仰,建造了许多的祠庙,这也使大城所的民俗氛围比较丰富,端午节“游旱龙”便是其中之一。
关于“游旱龙”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东里志》:“五月五日端午……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演戏竟日。”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游旱龙”现场。资料图 余秋松摄
“游旱龙”在每年端午节前后连续六天举行,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每天都会出游不同颜色的龙舟。游龙队伍出发前,由老者一人在前引路泼“红花水”,鸣锣十三声开道,城内的青壮年身着戏服,扮演成明清时期大城守御千户所驻军的模样,或扛彩旗,或扛龙舟,或抬神像香几,还有队伍分列文、武两班在龙舟后助阵,游遍城内“三街六巷”,所到之处,乡民纷纷燃放鞭炮,夹道喝彩。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各家各户会在游龙之际,把当天祈拜的男女“福身”和“五土钱”“脱难钱”“家门钱”等投入龙舟中,由龙舟载往东门外烧掉,表示招祥驱秽。其它龙舟游出城门后,龙舟部件和绣球往往会被孩子们哄抢一空,将它们插在家中,以寓吉祥。
“游旱龙”民俗文化节开幕式。资料图 余秋松摄
“‘游旱龙’寄托了军民平安、岁丰物阜的美好祈盼。”省级非遗组织编导传承人杨远介绍道,历史上的大城所临海而建,城内没有其他溪流河流,端午时节无法开展传统的龙舟竞渡活动,于是人们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将竹篾和彩色纸糊成龙舟,在城内大街小巷进行“游旱龙”。
往年,从农历四月开始,杨远便精心组织游旱龙队伍的锣鼓、乐队培训,开展“游旱龙”组织编导工作,力图将“各扮故事,演戏竟日”的旧时风貌生动地展现在今人眼前。
如今,这项民俗活动更为人们所重视,一些年轻人、小学生也加入到游龙队伍中,自发组织表演,为这项民俗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黄、红、青三色的龙舟,分别于农历五月初六、初五、初三进行“游旱龙”。资料图 余秋松摄
传承创新中的龙舟制作工艺
扎龙舟是林柱州祖上传承下来的独家技艺,从小他便跟着林之荣等家族老一辈学习扎糊龙舟手艺,在老一辈传承人“退休”后,他已经连续多年担当起扎糊龙舟的重担。
往年,在清明节过后林柱州就开始着手龙舟的制作,全家老少会利用空闲的时间提前制作绣球。等到端午节前一个月,他便从县城回到大城所,开始采选竹篾、搭骨架、糊彩纸,一点一滴将龙舟制作出来。
“游旱龙”现场。资料图 余秋松摄
在制作工艺上,林柱州不仅较好地继承了老一辈的看家本领,也在各部件接缝工艺方面有了改良和创新。他在龙舟的眼部加装了铁线,又在龙颔处设计了弹簧装置,使其安装得更加牢固,在游行过程中,龙舟能够随着身子起伏转动眼睛、张合嘴巴,更加活灵活现。另外,以前的龙身多以描线涂彩的方式勾画龙鳞,现在则用彩纸剪成龙鳞模样,并在龙鳞上糊上金边,使龙身显得更显立体,更富生气。
单是一条龙舟,就有近两千片的龙鳞需要制作。“龙舟制作时间长,工艺复杂,是名副其实的‘老人工’,以前都是赋闲在家的老年人去做。”林柱州说道,现如今村中青壮年大都外出工作,加之这项手艺仅在端午节才能派上用场,无法作为稳定的谋生手段,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学了。当初他承担起扎龙舟的重任是因为无人会做,不忍心这项民俗活动断了,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了了数语便道出了当下传统手艺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
如今,林柱州在制作龙舟时,都会让自己尚在读书的两个孩子参与其中,希望他们在耳濡目染之下能增加一些兴趣,以后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遇到一些感兴趣的年轻人,他也非常高兴,往往倾囊相授。
林柱州正在作“游旱龙”前准备。资料图 余秋松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随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功,并举办了数届“游旱龙”民俗文化节,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项古老传统的民俗活动传承保护也慢慢有了改观。
目前,所城镇已将“游旱龙”列入发展地方民俗文化建设项目,设置展览馆、讲习所,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所城社区居委会也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注重对文艺游行队伍人才和龙舟制作工艺传承人的组织培训,加强器具增补购置力度,推动文化保护传承。
所城镇大城所。余秋松摄
拥有“潮州市中华文化艺术传承示范学校”称号的所城镇中心小学从2017年便成立了“大城所旱龙工作坊”,以“游旱龙”民俗为载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国爱乡的热情。在学校课程的安排上将“游旱龙”的传统文化、制作工艺编入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定时开展。还组建了兴趣活动小组,在课后带领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到大城所参观、学习龙舟的制作。
此外,所城镇中心小学还会不定时的邀请杨远、林柱州等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课,向学生讲解“游旱龙”文化历史,开展绣球、龙鳞等龙舟部件的制作教学,让更多学生感受了解大城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紫、粉、褐三色的龙舟,分别于农历五月初四、初一、初二进行“游旱龙”。资料图 余秋松摄
去年12月,所城中心小学“大城所旱龙工作坊”参与了“饶平县学校体育艺术系列活动”,是此次活动中唯一具有省级非遗身份展演单位,在展演期间吸引了大量学生、老师、家长的关注,得到一致好评。随着“游旱龙”系列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参与到“游旱龙”的传承保护,这项古老的民俗活动在新时代又慢慢焕发出新活力。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