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像间穿越深圳百年历史

读特记者 尹春芳
2020-06-25 10:43
摘要

日前,“影像-城市-历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展览现场

如果以影像为载体,深圳的历史将回溯至什么时候?想要追寻答案,不妨看一下这个展览——

日前,“影像-城市-历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组委会、南都湾区城市美学研究所、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深圳市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是福田区建区3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展览将持续至6月28日,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分享交流讲座。此外,展览作品及学术文献也将整理出版,为未来的深圳历史研究增加更为多元和跨学科的文献积累。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前两个单元分别为“纪实与历史”“实验与当代”,从本土纪实摄影和当代艺术两个角度回溯深圳自1891年来的城市发展史,并形成对照;第三个单元“视野与全球”则主要关注国际范围内关于深圳的影像创作,进一步剖析深圳与世界的关系。展览通过来自40位(组)国内外艺术家、摄影师、导演的200多件(组)摄影作品、15部电影及纪录片、多部文献,为今天的我们认识深圳的过去提供了三种不同维度的生动样本。

百余年历史在光影中流转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影像档案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冰峰担任学术主持,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发起人陈东担任策展人。

陈东表示,关于深圳最早的历史影像之一,是19世纪末在龙华浪口村拍摄的老照片。本次展览即以此为开始,揭开尘封已久的百年影像档案。此外,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入侵的情景、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于建国初期拍摄的沙头角中英街、英国教师玛丽·克拉克于1962年旅行期间从香港新界拍摄的深圳也首次展出,描绘出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图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特区建立后,深圳进入高速发展中,这也鲜明反映在由众多深圳摄影师和摄影记者拍摄的或惊心动魄、或扣人心弦的作品中,让观众重新感受40年来深圳城市发展的巨大能量。

如在“纪实与历史”单元中,何煌友于1979年拍摄的“蛇口第一爆”,1986年刚开始动工建设、大部分地方还是荒山农田的福田中心区;周顺斌于1981年拍摄的“两万基建工程兵奉命南下深圳参加特区建设”;张新民于1992年拍摄的深圳股潮;赵青于1993年拍摄的“清水河大爆炸”;肖全于1994拍摄的地王大厦建设工地;张迅于1997年拍摄的“香港回归前夕”; 李政德从2006年开始拍摄的专题《新国人》;钟国华于2017拍摄的“二线关”废弃岗哨等。此外还有杨延康、贾玉川、刘廷芳、汤奔驰、王铮、杨俊坡、黄京等摄影师关于城中村和来深建设者、城市发展等主题的纪实摄影作品。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实验与当代”单元呈现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鸣、郭熙志、韩磊、蒋志、李燎、刘庆元、王宁德、翁奋、徐坦、亚牛、杨勇等艺术家和导演的作品。他们不同形式的、更为实验性的个人化创作,关注改革开放带来的城市剧变之下个体所受到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多视角记录在这里汇集

陈东表示,深圳的历史是一种跨区域、跨文化并行,充满活力和具实验精神的动态史。正是这种地域空间的全球化重叠和文化创意上的兼容并蓄,造就了深圳在过去百年历史中极为丰富、多元和令人夺目的经济及文化成就。

深圳的特殊吸引力,也让众多国际知名摄影师和艺术家把他们的目光投向这里。在“视野与全球”单元中,呈现的正是这些或热切、或冷静的视角。他们以异乡人的他者身份切入城市,作品折射出经济发展对深圳本土文化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中扮演的角色的变化。

在展厅四周,依次为玛格南图片社传奇摄影师马克·吕布上世纪90年代在深圳街头拍摄的黑白摄影作品;印度纪实摄影师巴勃罗·巴塞洛缪的彩色摄影作品,以及巴西导演伊凡·阿布鲁的纪录片作品《上梅林,都市的旋律》。最终,与玛格南中生代摄影师亚历克斯·马约利、克里斯托弗·安德森在玛格南70周年纪念项目“驻地实验室”中完成的作品,构成完整的循环。

2017年,两位玛格南摄影师受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邀请来到深圳,进行为期两周的对话式拍摄创作,探索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作品被直接打印出来贴在驻地实验室中,并随着拍摄的进行不断调整变化,全过程均向公众开放。项目中即兴式的创作场景被完整还原到展览现场,也是该项目作品首度进行回顾性展出。

(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 汪新林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