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大会》 [波]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许东华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让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中国宇航员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而科幻大片《沙丘》的火爆上映,让大众的航天热、太空热,又增加了科幻热。今年正值斯塔尼斯瓦夫·莱姆的百年诞辰,1921年出生的他不仅是一位先驱式的科幻作家,也是一位哲学家。本期我们特别邀请著名科幻作家、评论家吴岩深入解读他的科幻作品。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1921年9月12日生于波兰的那个地方,今天随着世界的变迁已经成为乌克兰疆土中的一块。但人们还是把他当成波兰作家来看待和纪念。莱姆一生做过许多种工作,但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一直没有改变。他在控制论、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兴趣导致他一种持续地思考,这些思考超越学科本身,常常进入到哲学层次。所以,莱姆一直被科幻界称为最具有哲学家气质的科幻作家之一。哲学的深刻让他的眼光无限锐利,常常能撕开世界的外皮看到内里。但他的行文又充满了轻松幽默,无奈和讽刺。
用今天的话说,莱姆喜欢大题材,喜欢让复杂得多内容相互交织。多年前我曾经写过关于《索拉里斯星》的评论,我觉得那是一部看穿人类认知缺陷的小说。而这种看穿能直接剥下科学的外衣。小说中的索拉里斯星球,具有超越人类的原生质的智慧,这导致他们对古希腊以来的基本的认知逻辑给否定的回答。人类的飞船飞到这颗星球周围,船员多数疯癫甚至死亡。派来处理这里问题的心理学家也没法应对这个状况,在认知无依无靠的状态下他选择忠实于情感,至少,在苏联导演塔科夫斯基的电影《飞向太空》中是这么描述的。但莱姆对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不屑一顾。《机器人大师》是以莱姆最擅长的学科控制论为基础的。作品没有故弄玄虚地把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搞得玄乎其玄,而是对技术本身极尽嘲弄。我特别喜欢看他写人工智能工程师怎么制造他们的设备,原来是大师傅后厨炒菜,左一勺右一勺,炒出来的机器人美妙无比。读者可能会觉得太过分了。但实验室中的科研过程到底怎样,你真的知道?我还看过一本他写的《完美的真空》,这是一本虚构的书评集。那么多篇书评所面对的作品,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但作者还是一本正经,正儿八百的做评。读这本书让我想到拉康派说的,自我本来就是没有的,探索自我就像剥洋葱,剥到最后是一场空。文学原来也是这样!
我之所以举出上面三本书,主要想证明,莱姆的著作从来是横贯科学、技术、文学,太空、人工智能、虚拟空间的文本。而这些集合在一起就成为这部《未来学大会》。
《未来学大会》主要讲一个叫伊杨·蒂赫的航天员去参加未来的未来学大会,发现那个年代的人都在使用心理化学药物让自己进入虚幻现实。而这种药物使用过程差不多就解决了人类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换言之,虚幻的世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的需求。例如,有喜欢当英雄的人,他们可以在梦幻中当英雄。喜欢自己当演员或者当教授的人可以在梦幻中当演员当教授。因为没有真正的行动,没有加害到他人,所以这些幻想也不违法。但社会却因不能生产财富导致了发展停滞,人类未来的前景正在萎缩。不过,你不能不佩服药物的成功,在个体化幻想的基础上科学家还设计有群体幻想药,可以让一群人产生同样的幻觉。看到小说结尾人们才知道,此时是公元2098年。人类其实已经做出了伟大的成就。地球上合法居民就有690亿,此外还有260亿人隐匿在不知什么地方。
成就与衰落,想象中的需求满足和真实世界的衰败是并行的,人类何去何从?所有的焦虑都可以从主人公对这种状态的疑惑中看到,他几次想要揭开想象的面纱让自己还原,但幻觉是可以多重叠置的,他到底是否回到了真实的世界?
这个问题其实是难于回答的。
况且,在技术的世界中真实到底是什么?
阅读《未来学大会》,你能一次次地被莱姆设置的异峰突起的故事情节之出人意料所打动。虽然大翻转一两次你就知道这个故事的变化规则,但你仍然会跟着情节变化一次次地感到惊奇。出神入化的设计是一个方面,语言的幽默力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读莱姆的小说,我会时常跟另一些作品进行比较。
这本书应该算是典型的敌托邦故事吧?但小说既没有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渲染的暗无天日感也没有阿尔道斯·赫胥黎在《美丽的新世界》中表现出的那种顺水推舟般的无奈。莱姆的主人公在自己的世界中天真烂漫,还很有实事求是精神。这种天真烂漫和实事求是,竟然是跟对社会上的各种毒素和平共处见怪不怪!我想了半天,决定创造一个短语,叫本体论的幽默!从骨子里,从这个事情的性质上他已经看穿这个事情,用不着奥威尔那种好为人师的认识论,也不需要赫胥黎那种拉你就范的方法论。
我还会把莱姆跟戴维·洛奇做比较。两个人都喜欢写知识分子圈子,里面的事情只有知识分子能懂。但莱姆的文学刻画真的比其他人更胜一筹。《未来学大会》中一开始就说,世界上有两种教授,一种是死宅,终生对外部世界不知真相;还有一种是天天坐着飞机去全世界赶场开会,脖子上挂着胸牌,走到哪里讲到哪里,受人追捧,当然,他们也挺拼的,机场等飞机的时候还在读论文。哈哈,太像了。还有《索拉里斯星》里面的索拉里斯星学搞得那么煞有介事,建立新学科,夺取新高地,这不就是大学的那一套游戏吗?
奇怪的是在科幻小说领域,莱姆是个另类。他的那种深入世界根源,要从土壤的底层发现这根植物在宇宙中如何扎根的劲头,让他不断创造出一系列有关我们生存的寓言。他的亦庄亦谐、那种站在九重天外俯瞰物质与精神、俯瞰人类生活的超脱,是其他科幻作家所没有的。
因此,说莱姆是以一己之力把波兰科幻小说抬升到世界水平不是夸赞,只是低估。
他是凭借一己之力,把科幻小说抬升到超越那些狭隘的主流文学作品之上的作家。
一个了不起的莱姆!
一本了不起的《未来学大会》!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作品5种
译林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索拉里斯星》
靖振忠 译
人类追寻着地外文明的蛛丝马迹,遇见了索拉里斯星的蓝色大洋。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类的忧伤与迷惘,恐惧与执念。而它本身是什么,人类却永远也无法知道。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曾据此改编拍摄经典影片《飞向太空》。
《其主之声》
由美 译
人类意外发现一段来自太空的中微子信号,这个信号也许代表了宇宙中存在智慧生物。在解读这封来自太空的信件时,人类自身的多重面相反倒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本书于2018年被匈牙利导演乔治·巴勒菲搬上大荧幕。
《惨败》
陈灼 译
昆塔星表面覆满怪异的土丘和形似蜘蛛网的物体,但人类科学家探测到昆塔文明可能拥有先进技术,便派出“欧律狄刻号”飞船穿越漫漫宇宙,与其进行接触。面对一个陌生的异星文明,人类远征队一步步将其逼入绝境……
《无敌号》
罗妍莉 译
太空巡航舰“无敌号”被送往瑞吉斯3号星球,去探查姊妹飞船“秃鹰号”为什么突然失联……本书是莱姆科幻小说中情节最惊险,感悟最直白的一部,这位科幻大师在书中描绘了一个人类认知范畴之外的异星世界。
《伊甸》
续文 译
因为一个飞行事故,六位宇航员迫降伊甸星,一颗美丽但奇异的星球。在令人困惑的建筑迷宫里,到处有死亡的图景:万人冢,沟渠和井中的尸体……宇航员的眼里出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却又似曾相识的异星文明。
(原标题:了不起的莱姆!了不起的《未来学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