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深,我心桃花源。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草木敷荣——当代花鸟画名家邀请展”正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花鸟艺术、盆景艺术与创意十足的展陈设计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令整个展览迅速“出圈”,成为市民打卡的“网红展”。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汇聚来自全国实力派中青年艺术家所带来的花鸟画精品近作90余幅。参展的艺术家包括陈湘波、陈涛、陈亮、方政和、韩斌、林蓝、李雪松、李恩成、李志国、刘海勇、莫晓松、麻元彬、马顺先、许敦平、许晓彬、姚震西、阴澍雨、周午生、郑阿湃、郑雅风等20位中青年艺术家。
观众在看展
在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看来,此次展览有两大亮点,一是,展览策划和空间布局有很大的突破。突出和挖掘不同作品的内在人文价值的同时,又体现出策展和空间的设计在美术馆展览的意义;二是,现代数字技术演绎与再造传统人文艺术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数字化方式也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传统,增强文化自信。“这也是美术馆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将尝试以关山月先生的作品为基础,进行更多的数字化开发。”
学术方向精准:传统花鸟画的现代表达
中国花鸟画科作为传统绘画独特的表现语言,积淀丰富,得天独厚,传承和绵延着经典而鲜明的人文素养,在中国美术史中长期处于主流的地位。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陈俊宇,一直推崇传统的价值,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在他看来,当代花鸟画在继承传统花鸟画的基础上,无论在体悟学脉、选题视角、形制格式,构图样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陈湘波,《翠羽清风》,59cm×145cm×3,2020年
“关山月美术馆联合北京画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对中国当代花鸟画的发展做了一个剖面的观察,为艺术家提供交流的舞台”,陈俊宇表示,尤其是当下一部分中青年艺术家群体,长年坚持花鸟画创作的艺术探索,锐意进取,成就斐然。这一方面源自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对天然之美形成了富有诗意的表达。
方政和,《梅花栖羽图》,60cm×97cm,2021年
花鸟世界的无限丰富性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或含刚健于婀娜,或物态盎然,或笔简意足,此次参展艺术家们的探索各有千秋的同时,也诠释着共同的学术课题——“如何与自然共处”。
李恩成,《弥生》,33cm×130cm,2021年
在陈俊宇看来,此次展览展现出花鸟画艺术在当下蓬勃繁盛的整体气象,“艺术家通过个人学识修养和技艺秉性将花鸟画意识和表现语言赋予了时代新象,诠释了中国花鸟画艺术强大的包容性与创造性。”
空间亮点突出:将传统空间的“暗喻”带入美术馆
如果说秋日鹏城有什么展览不能错过,此次展览当属其一。为了这次展览,策展团队非常用心,巧思集中体现在展陈方面,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可圈可点。
展陈设计充满巧思
走进展厅,观众透过长条形的框景看到内在曲径通幽的含蓄。框中有旁逸斜出的折枝盆景,光影叠加,展现出中国画长卷的形式感。艺术家陈亮带来浸透古典精致的宋画风格的作品《架鹘图》若隐若现,让人不禁回望传统,遥想宋画的严谨求实,凝笃精神。
陈亮,《架鹘图之二》,89cmX54cm,2021年
展厅的主色调选择了国画色彩头青,呼应草木的茂盛,契合花鸟主题,也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盆景艺术的介入锦上添花,不仅带来自然之风,更带来了艺术家与古为徒,心师造化的艺术态度。
陈俊宇认为,一个展览的展陈方式关乎艺术作品的观看方式和价值体现。“绘画作品需要放在空间里展示,被阅读,被观赏。与空间形成一种互文关系,才能以最好的方式让观者感受到作品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空间与作品共同作为艺术品而存在。”
谈及此次展陈的亮点,陈俊宇介绍说,此次引入“园”的概念和盆景艺术,参照借景、框景、透景、隔景等方式,构筑一个“游园”的体验。“我们并不是对园林建筑原样照搬,而是借用园林的传统元素,比如漏窗、冰梅纹等,形成层次递进的视觉体验,将传统空间的‘暗喻’带进展厅。”
观众看展
正如陈俊宇所说,盆景的摆放都着眼于“画意”,每个盆景的高低错落、疏密浓淡都与作品形成互文关系。比如,在一盆枝桠舒展的栀子花旁边,对应的是艺术家姚震西的《叶散稠红》,观众的目光从自然的枝桠过渡到艺术作品的枝桠,感受“道法自然”的乐趣;再比如,观众打卡最多的“竹影”墙,对应的是艺术家莫晓松的《热带雨林》,画中的光影流动与“竹影”隔空对话。
莫晓松,《热带雨林》系列
这些绿植赋予花鸟画变化与流动的时间感。中央的圆厅放了一盆绿植,叶子有一半已经枯萎,另一半还在生长,荣枯有时,四季更迭。陈俊宇表示,“花鸟画的精神在于现实中或许都不为常人注意的微小事物,也能转化为画面上勃郁的活力与生机。正是这种对寂微背后发掘出的生命躁动的不懈追求,展现出我们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在他看来,传统在适配的空间里,美学可以得以升华,“好的空间有助于传递传统精神,让传统释放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展现方式“破圈”:新媒体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新媒体作品《观·荷》在此次展览独树一帜。这件作品是陈湘波创作于2021年的作品,也是他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数字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这件作品以陈湘波的工笔“荷花”为基本元素,将中国传统工笔画与现代空间美学结合,运用现代新媒体交互技术与观众形成互动。
光影婆娑,心随境转。新媒体作品的旁边就是《观·荷》的原作,观众可以通过一动一静之间感受艺术的美好。
小观众在观看新媒体作品《观•荷》
陈湘波告诉记者,他一直很关注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实现当代的转化。“我一直在思考,传统文化的转化如何有落点。深圳在新媒体数字技术方面有很强的优势,有能力去打通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据悉,此次展览持续至10月31日,市民可预约观展。
(原题《草木敷荣,万物生长!“当代花鸟画名家邀请展”绽放花鸟世界的生机与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