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绿肺"是如何炼成的?

南方网
2017-08-07 09:55
摘要

铁汉生态生态景观院院长、园林高级工程师林俊英认为,香蜜公园以“编织城市文化”为设计理念,通过休闲步道、生态水系和空中栈道等纽带连接运动休闲、山林果园、生态水系、花卉生活四大功能区,实现了“过去与未来”“公园与城市”“景观与生活”等多重元素的设计融合。

“空中栈道观水溪,绿地生态藏景观。瑶池胜迹已赏尽,且看福田香蜜园。”

7月19日,历经16个月的精心筹建,位于福田区香蜜湖片区的“城市绿肺”香蜜公园与深圳市民见面。该公园地处香蜜湖路、红荔路、农园路、泽田路和侨香路区间,占地面积42.4万平方米,其中绿化用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

开园半月以来,香蜜公园因其水清树绿、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受到了深圳市民的喜爱,其中,关注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诸多巧妙设计与科学建设也为人所称道。记者近日采访了公园承建方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的两位专家,在他们看来,香蜜公园真正体现了“生态技术与环境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是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

本来计划去年年底完工,春节期间与市民见面的香蜜公园,为何到了今年7月才正式开园。香蜜公园工程总监、铁汉生态首席生态专家刘德荣告诉记者,这其中有着诸多原因。

对地形地物的保护力度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在公园建设中,施工人员发现了一处19世纪墓葬,已移交文物部门处理勘察;施工完成以后,政府、企业各方都没有“抢进度”,而是在生态专家的建议下,让公园的植被自然成长了一段时间,才正式开园;此外,去年的雨季时间过长,也对施工进度造成了一定影响。

“作为深圳市中心区几乎最后一块绿地,香蜜公园承载着深圳人太多的期望。” 刘德荣介绍,公园建设涉及钢结构、桥梁、装饰、园建、绿化、水电、铁艺、木艺、园艺等,共计32个专业队伍参与公园建设。

 

2016年4月,深圳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香蜜公园绿地是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海绵城市,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绿地的建设。”刘德荣表示,公园建设时利用场地地势及雨水汇流特性构建景观水系,保留了现状的可渗透的自然区域和林地,大部分铺装场地和建筑都在原有硬化区域设置,最大限度延续公园用地内自然海绵体的功能。

在公园内慢跑道两侧分别有下凹的草带,是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设置的生态草沟,它能够生态滞留、吸收雨水,控制雨水径流速度。公园的另一亮点是生态旱溪,它利用公园内原有冲沟设置而成。降雨期间旱溪滞水蓄水,并通过水生植物、溪底渗滤净结构层等涵养水分、净化水体,导引区域雨水收集,强化“海绵”生态效应;枯水期则以景石、卵石和各种植物等构成旱溪形态,自然怡人。

公园里的两处湖泊花香湖和花蜜湖的前身为两处老旧池塘。据悉,承建方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将池塘打通后进行了改造扩建,保障水质的净化指标达到三类标准。通过水体循环造流,防止水系局部的富营养化。生态净化技术在净化水的同时,也把以食物链为基础的生态链构建了起来。

 

“深圳不能只有绿,需要更多精品”

从功能分区上而言,香蜜公园分为休闲运动区、果树园区、生态水系区和花卉生活区,这其中还包含香蜜婚庆中心、自然展览厅、艺术编织广场、律动广场、荔枝林等景点。

铁汉生态生态景观院院长、园林高级工程师林俊英认为,香蜜公园以“编织城市文化”为设计理念,通过休闲步道、生态水系和空中栈道等纽带连接运动休闲、山林果园、生态水系、花卉生活四大功能区,实现了“过去与未来”“公园与城市”“景观与生活”等多重元素的设计融合。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香蜜公园不仅是一处可贵的自然空间,还是市民交往、文化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有力促进城市文化的生长与交融。

“保留人们对这片土地原有的记忆,是我们作为建设者的心声。”林俊英说,林俊英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水塔、花卉市场、水塘、足球场等等,承载着太多的记忆与期望。

香蜜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就体现了低碳环保的理念,实现了零排放建园。建园初期,就提出了“挖土不外弃、清拆建筑垃圾不外运”零排放低碳环保的建设和管理要求。在公园建设项目中设立了建筑垃圾废弃材料再生及综合利用项目,对原花卉市场拆除后的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主要用作广场和人行道垫层。

很多人来到深圳,都会称赞其城市绿化和蓝天白云。不过在林俊英看来,很多生态专家眼中的深圳,只有绿色却缺乏精品。“深圳致力于打造世界著名花城,要尊重地域文化,遵循场地记忆,挖掘各区特点,全力打造精品。” 林俊英表示,生态建设要达到设计与环境、人文相得益彰的境界。

编辑 张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