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步套路一定要看!半年160多人陷入“注销校园贷”涉案金额高达580万元
读特记者 罗典 通讯员 焦雪珂 王敏华
2020-06-23 22:17

"办理过校园贷,国家要整治学生贷款"、"账户还是学生身份,需要注销用户消息"、"贷款账户不注销会影响征信,将来买房买车就难了" ...... 骗子无中生有的恐吓,让受骗者的心理防线一步步瓦解。

2020 年起至今,深圳市宝安区超过 160 人因"注销校园贷"诈骗上当受骗,涉案金额高达 580 万元,人均损失金额为 36250 元。职场新人、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90 后年轻人,都是骗子觊觎已久的"肥肉目标"。

▲ 2020 年 1 月— 6 月 15 日宝安区涉及注销校园贷诈骗数据图

张某是一名 90 后年轻小伙,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深圳这座城市打拼生活。2020 年 6 月 13 日,家住宝安的张某接到一名自称是"某东金融"客服的电话。对方在电话中称张某大学时代曾注册过某东金融的账户,因为两会过后国家要整治学生贷款这一块,如不注销账户将会影响个人征信。

对方称可以帮助张某注销账户信息,以及关闭某东金融的借贷通道,但需要张某先把某东金融里面的额度清空,提现到本人银行卡,再转至客服公司的财务账号。随后,对方提出和张某互加好友,告知如何具体操作。

按照指示,张某打开某东金融 APP,提现了 40500 元到建设银行卡,再将 40500 元转到对方提供的账户里。这时,对方反馈说张某的学生账户中还关联了其他借贷平台,要一起清空额度才能注销账户。在客服的"人工指导"下,张某下载了所有指定的 APP 并转账近 32 万元。

▲骗子给张某发的"身份证明"

随后,对方表示,会将对公账户收到的钱全数转至张某私人账户,但需花费些时间,晚些再联系确认是否到账。之后,所谓的客服就再也联系不上。后知后觉的张某发现被骗,前往宝安公安分局镇南派出所报警。

这骗术虽听起来荒谬,却屡试不爽,受害人一个接着一个往"坑"里跳。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并没有在网络借贷平台实名注册贷过款,同样地陷入了诈骗分子设计好的圈套中。骗子是如何一步步操作,引诱你入坑的呢?

【骗术揭秘】

第一步:心理战术"撒下罗网,动摇你心"

"注销校园贷"诈骗套路之所以能成功,通常都是建立在前期骗子对受害者的心理控制上。

为了能取得受害者的信任,嫌疑人往往冒充某些知名正规贷款平台的客服,先是电话告知其在学生时代注册过贷款 APP 账户,需注销账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后通过添加微信或 QQ 好友的方式,向受害者展示自己的工作证、身份证、公司执照等。

如果受害人曾经有网贷经历,对方报出的信息无一例外个个准确,很容易让人放下戒备心。

取得初步信任之后,骗子又套用"官方客服"身份,假借官方口吻说着"最瞎"的话——"如不注销贷款账户 APP 将会影响你的个人征信,个人征信同步到各大银行"、"如果你要贷款买房买车的话,可就难了",诸如此类的言语一步一步攻克心理防线。

即使不曾有过校园贷的经历,骗子也会告诉受害者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有贷款记录,需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一旦相信就等于半只脚踏入了陷阱之中。

第二步:额度清零"混淆概念,注销 = 清零"

取得信任后,接下来就到了骗子展现"真正技术"的时候了。骗子会告知受害者要注销校园贷账户前需要清空贷款 APP 上的信用额度,否则无法注销记录。

所谓"额度清零"就是骗子通过话术引导受害人把注册过的网贷平台上现有的贷款额度全部借贷提现,这样额度清零了,账户就注销了。

如果你没有校园贷经历,骗子也会说,为了防止身份信息再次被冒用借款,需要对多个平台进行注册、借款提现,以防他人冒用身份借款。

第三步:"安全账户""层层粉饰,鱼儿上钩"

哄骗受害者在各个贷款平台上借贷之后,怎么忽悠受害者将借款全部转入到自己的账号上呢?这时,就该诈骗分子的老搭档——"安全账户"登场了。

骗子会说"安全账户"是特别开设的账户,专门管理需要注销校园贷账户的贷款资金,必须将钱转到这个账户上,才可算是注销校园贷账户。公司的"安全账户"会将钱如数返回原账户。

此时的受害人如同任人摆布的木偶,听从骗子的指示一步步进行转账操作。当受害人真的把钱转入了所谓的"安全账户"后,官方客服便会将受害人拉黑,再无消息。

根据宝安警方统计,过去的半个月内,宝安区有 63 人因"注销校园贷"上当受骗,涉案金额高达 256 万。被骗的人基本是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准备毕业的大学生、90 后一族。骗子们正是利用了他们涉世未深这一点,以"个人征信不良会影响银行信用"这一说辞从心理上攻克、动摇受害者,诱使他们一步步落入圈套。

又是一年大学毕业季,对于许多毕业学子来说也是人生的转折点,告别校园,初入社会,开启人生新旅程。在启程前,警方提醒,凡是接到自称贷款平台客服的电话,提到"在校期间贷款记录"、"影响个人征信"、"注销贷款账户"、"清空贷款额度"的关键字,都是诈骗。面对骗子,要保持"三不"原则——不听、不信、不转账。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读特记者 罗典 通讯员 焦雪珂 王敏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