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的作者素德·文斯卡特是美国印度裔的社会学家,这本书是他卧底六年,打入黑帮上层,写出的黑帮内部观察实录。当然,卧底这个词用的不是很准确,用卧底这个词是想说他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去观察。
《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作者素德·文斯卡特
在卧底黑帮时,素德是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研究生,他出身于中产家庭,一路都在上名校,接受非常好的教育,跟黑帮一点扯不上关系。他带有着学生般的懵懂,在进入黑帮所盘踞的街区之初,他居然没有做好任何的预想与准备。他是这样开始研究的:拿着一摞问卷,在治安显然不太好的街上随意找人攀谈,介绍说自己是博士研究生,来这里就是想了解黑人青年的生活,让他们拿笔填写问卷。素德的懵懂还在于,在问卷上甚至还设置了“作为贫困黑人的感觉怎么样”这种很可能被认为是冒犯的问题。结果,他很快就遭遇到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他被街上的混混拦了下来,他们抢下了他的背包,并里里外外都搜查了一遍,还把他绑到一处,盘问他是不是墨西哥帮派来的奸细。
《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美)素德·文卡特斯,孙飞宇 译,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它记录了许多真实的细节,它不仅是社会学家撰写的一本学术论述,而是作者自身经历的描述与反思。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本身就是已经必然带有成见的人类(几乎没有不带成见的人类),面对如同黑帮这样的边缘群体,他们也会有自己的预设,比如想象黑帮的穷凶极恶、残忍无情,这是无可避免的。但挑战自身原有认知,其实也是田野调查的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最引人入胜、最给予人启发的一部分。一个来自中产阶级、主流社会的博士,进入到盘踞在黑人贫民区的黑帮,这其中必然有着非常明显的观念差异与冲突。从这本书中,素德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带领读者看到了主流与边缘的极大差异。但令人诧异的不该是差异本身,而是什么造成了群体间的天差地别。
从小在郊区富人区长大的素德带着“有点傻”的学生气,很快赢得了黑帮老大JT的信任。JT本身也是大学生,修读过社会学课程,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到他所生活的街区,统领黑帮组织“黑暗之王”。他十分欢迎素德的研究,甚至主动敞开黑帮的大门,让他随时可以进入观察。素德很快就发现,真实生活中的黑帮,其实与大众刻板印象中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比如,素德第一次遭遇枪战,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报警(这几乎是所有生活在主流社会的人的条件反射),但很快就有人告诉他,这是一种可笑的想法,警察根本不愿意来到这片落后闭塞的贫民区。这片街区像是一个三不管的地带,而真正在维持这片区域秩序的,反而是像“黑暗之王”这样的黑帮组织。与其说JT是一个黑帮老大,之于这个社区而言,他甚至更像是一个社区领袖。他们驱逐惹麻烦的人,为房屋提供修葺,给妇女儿童征集过冬的衣物,更像是与社区互利共生,是这个无政府社区的“自治机构”。
像是这样三不管的地带,也容纳了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性工作者。他们只要不惹麻烦,黑帮组织也会为他们提供庇护。在素德的观察中,他发现流浪者、性工作者,街头混混虽然看起来好像有各种各样的诡计,但其实这都是他们迫不得已的生存智慧。在外人看来,这些边缘群体似乎都是“堕落”“无可救药”的。但素德深入了解他们,才知道他们大多有过不幸的遭遇,比如遭受过严重、连绵不断的家庭暴力、比如从童年起就开始无人照料,流浪街头。他们沦落至此,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他们没有拥有过机会。在我看来,这本书想揭示的,在看不见的角落里,底层正用着主流社会难以理解、但却是最适应环境的方式,在夹缝中艰难地创造生活。
这也让我想起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故事,我在大学的时候参加过一个项目,是帮助一个美国人类学家做本地村民的婚嫁调查。这位人类学家已经来深圳几十年了,对深圳的城中村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她与许多城中村居民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我们做调查的过程中,她一直是温和且有热情的。有一次,我却惹恼了她。原因大概是我恭维了她几句,觉得她能读到人类学博士,一定付出不少的努力和汗水。但在听到我这一席话后,她突然变得很严肃。她很严厉地告诉我,她一点儿也不认为她比住在城中村里的人更聪明或者更有智慧,她虽然取得很高的学历,有着一个人类学家的头衔,但这只是一种幸运。“我出身在一个富裕的国家、有非常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如果他们也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未必就会比我做的差。”这给我非常大的冲击。很多时候,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幸运,不足以让们去鄙夷命运不幸者。
《城中城》也带给了我同样的冲击。对于边缘群体,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时刻保持同理心,而不是带着成见居高临下地批判。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