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计算之父”来深圳了!
读特记者 孙锦 /文 丁庆林 /图 视频
2017-08-02 19:23

你见过这样炫酷的政务会见吗?右眼戴着智能眼镜,左手戴着“可视化电波”设备,随时起身show黑科技,他被誉为“世界可穿戴界的传奇领袖”,他是世界公认首位利用机器增加感知的“电子人”( Cyborger赛博格),他也是外眼专栏迄今为止迎来的最酷炫外宾!

 

斯蒂夫·曼演示手上佩戴的 “可视化电波”设备,这款增强现实的可穿戴设备让人清晰地看见智能手机发出的电波、声波,还能通过波频变化的幅度判断其大小,应用于医疗检测领域。

也许你已经猜到了,他就是 “可穿戴计算之父和增强现实(AR)之父”、多伦多大学终身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斯蒂夫·曼。 8月2日曼教授专程访深圳拜访市领导和相关企业探讨在深建立“可穿戴研究院”和“可穿戴博物馆”事宜,读特记者也就此话题与他展开了一场有趣又有料的对话。

言谈之间,记者不仅体验到前沿科技所带来的“未来感”,更从言谈中观察出这是一位务实且走心的科学家,他关注技术的商业化,更关注人类在智能时代的角色,致力于让可穿戴设备成为人们思维,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

人与机器和谐共生的“人文智能”

“在人工智能成熟前,‘人文智能(Humanistic Intelligence)’将成为科技发展的一大趋势,能够增强人类行为能力的可穿戴设备是其重要环节,” 斯蒂夫·曼告诉记者,他的名字Steve Mann,在希腊语中前者意为环境,后者则意为人类,寓意着他的使命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也就是人文智能。 人文智能框架由斯蒂夫·曼以及人工智能之父马文· 明斯基(Marvin Miskey)和谷歌的首席科学家雷· 库兹韦尔(Ray Kurzeweil)于2013年共同提出的。这个框架构建了人和智能机器的交互准则与设计方法,相比于单纯的人工智能,人文智能更关注人类在智能时代的角色,而不是机器。

在曼看来,“人工智能确实酷,但却是冰冷的,人文智能则是有心灵的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来增强视野的同时将成为我们理解和解读这个世界的方式,成为我们思维,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

作为世界第一台可穿戴计算机和第一个AR系统发明者,曼正在推广他的新理论体系WHAT(可穿戴、人、增强和物品,即Wearable、Human、Augmented、Thing),融合可穿戴与物联网,覆盖多种计算、智慧城市和虚拟现实,包含对法律、标准、哲学、技术和人机交互等内容。

曼与记者合影。

面向未来的“曼可穿戴博物馆”

一直以来,曼有一个心愿:建立以他名字命名的“曼可穿戴博物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博物馆展示历史和过去,这将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小孩和成人可以通过体验获取有关可穿戴与增强现实的未来技术,我会为博物馆研发设计很多智能设备,这里也更像是一所新型的全球性大学(universal university),”曼说到此处兴奋地像个孩子一般,当然,这一想法也的确源于他童年时代对于各式各样可穿戴设备的浓厚兴趣。

深圳是一个海滨城市,应当有更多亲水设施,我希望通过智能设备在深圳展示水文化,成为有深圳特色的可穿戴博物馆,”斯蒂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利用水的震动来发声的乐器——水琴,结合了声学,流体力学,建筑学等原理。使用者通过把手指按在流出来的水流上对乐器进行弹奏,放松身心,发挥创造力,在早教,复健,和娱乐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斯蒂夫希望在深圳的“曼可穿戴博物馆”门前也设置这样的水琴。

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学中心门口的水琴

放眼世界的“可穿戴网络效应”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市智能穿戴企业已达1000多家,加上智能穿戴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等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

“深圳从卓越制造中心发展成全球智能硬件之都,产业基础优势不言而喻,此外还拥有众多优秀的研发团队,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非常强,”曼希望未来将创新和商业化的重点放在中国,他坚信在全球化共享经济时代,可穿戴和增强现实一定大有可为。

在深圳设立研究院的愿景不仅仅着眼于深圳,更是瞄准更加全球化的可穿戴技术网络效应:即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多伦多-深圳,曼解释称:

“加拿大多伦多有一个可穿戴技术增强现实的实验室,是可穿戴技术的诞生地,也是世界可穿戴之都,我目前工作的斯坦福大学位于众多科技公司集聚的硅谷,而麻省理工则是我所毕业的学校,我希望深圳在中国与北美之间搭建一座创新之桥,构建一个全球可穿戴技术网络,成为该领域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引领者和可穿戴技术创新中心,”曼还专门为深圳的城市定位创造了一个新名词“inventrepreneurship” ,即发明(invention)与创业(entrepreneurship)的融合。

看看“全副武装”的可穿戴之父对读特观众都说了什么?

视频译文:

大家好!我是斯蒂夫·曼,很高兴来到世界卓越制造的中心深圳。中国是世界卓越的技术和硬件制造中心,这也是为何选择在此建立研究院的原因,我在多伦多建立可穿戴实验室、从美国东岸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再到西岸的硅谷,在斯坦福大学工作,现在来到中国设立实验室和研究院。 我希望在深圳建立可穿戴博物馆,确切地说像是一个全球性大学,一个适合不同年龄阶层的鲜活的博物馆。深圳是一个海滨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全球硬件制造中心,我希望通过智能设备在深圳展示水文化,例如水琴,同时向世界展示深圳在物联网、智慧城市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我的名字叫Steve Mann,在希腊语中前者意为环境,后者则意为人类,寓意着我的使命就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也就是人文智能,既有基于周围环境的AR(增强现实)也有以人为本的保护人类的理念,我希望高科技是以积极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

【读特新闻+

“世界可穿戴之父”斯蒂夫·曼Steve Mann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多伦多大学电力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终身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罗特曼管理学院创造性破坏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国际著名学术组织 IEEE ISTAS 2013会议主席

斯蒂夫·曼的发明

斯蒂夫·曼在全球创办不少高科技企业,很多发明都有广泛的产业应用如iPhone上的HDR功能就是他最早的发明专利,将同一画面不同曝光的照片结合到一起从而同时得到画面高亮度和低亮度的细节。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应用在几乎每一个智能手机当中。

早在1999年,Steve Mann教授发明的Eyetap是全球最早的智能眼镜它通过将相机的视域和人眼的视域相重叠,达到电脑和人的感知高度重合的效果。EyeTap智能眼镜的设计也被视为行业标准,许多知名产品就参考了其设计,其中就包括了谷歌的智能眼镜。

世界上第一款可植入式义眼(2009年),这个发明为一个单目失明的人士提供了重新看到世界的机会,并且由于这个设备是联网的,用户可以将自己看到的内容以第一人的角度分享出来。这项发明也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09年50大最佳发明。

世界上第一款智能运动鞋(1997年)可以连接互联网,远程与朋友分享自己的运动轨迹。通过智能眼镜EyeTap也可以和朋友共享眼前的视线。除此之外,通过和心率监测仪与音乐播放器的结合,这款智能鞋可以根据不同人的身体情况对音乐的速度进行调整从而提醒运动者现在的运动状态。

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表(1998年),这款手表在平时看上去就是一款普通的电子表,但是当用户按下左上方按钮时,就会变成一款运行完整Linux操作系统的智能手表。用户可以用这个手表进行全彩的远程视频。

2001年提出的自然交互界面NUI被视为图形交互界面 GUI之后的下一个交互革命。他提倡以最自然的方式与信息进行交互而不是鼠标或者键盘。如今,众多科技公司包括微软,谷歌,百度,Facebook 等都在探索NUI的设备和应用。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孙锦 /文 丁庆林 /图 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