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陆丰的海王集团医药健康产业基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
深汕中心医院动工建设,将辐射整个潮汕地区;开展各类教育交流活动,提升汕尾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连日来,深圳特区报“大局”采访组在汕尾采访时了解到,在民生帮扶方面,深圳对汕尾从财力、人力、物力和观念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帮扶。深圳各部门、国企、社会组织汇聚起“深圳力量”,助力汕尾民生事业改善。
帮扶建设一所现代化大医院
“汕尾群众盼望一座大医院好久了,今年借对口帮扶的东风,终于盼来了。”刚一见面,汕尾市卫计局副局长陈文华就感慨地对记者说。
陈文华所说的大医院是指今年5月27日正式动工的深汕中心医院。该医院由深圳市投资16亿元帮扶建设,是深圳对口帮扶汕尾以来投入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深圳建市以来对外援建的最大单体项目之一。
医院位于汕尾市城区高铁站中央商务区汕可路西侧、站前横路以南的地块上。采访组了解到,医院规划占地面积200亩,建设规模800多张床位,重点发展心脑血管、骨科、妇产儿科、消化内科、颅脑外科等专科,计划建成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甲综合医院。项目预计建设工期3年半,2020年年底前竣工验收。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流失严重是汕尾医疗卫生事业的短板。“全市卫生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学历者仅占11.9%,发展水平低,人才留不住招不到,汕尾群众看大病基本上都转到广州、深圳。”陈文华介绍。他认为,深汕中心医院建成后,不仅跨越式地提升汕尾的医疗水平,未来也将辐射整个潮汕地区。
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深汕中心医院将采取托管模式,即汕尾市把医院委托给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管理。“在人才招聘、医院运管等方面,我们将借助该院的资源、技术力量、管理能力,运营好深汕中心医院这个龙头,从而提升汕尾地区的医疗水平。”陈文华说。
陈文华介绍,地方财力不足导致汕尾医疗水平长期滞后,深圳全面对口帮扶之后,在民生项目上给予了大力扶持。比如,长期以来,汕尾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急救体系信息化,不能确保全市的急救资源覆盖到所有人群。“我们心里相当着急,因为这影响到全市医疗卫生急救协同,但一直没有资金配套,无法完成。”目前,深圳已经落实了该项目扶持资金1300万元,帮扶建设医疗急救体系信息化平台中心机房建设项目,将惠及整个汕尾市的居民。此外,为提升汕尾市医疗卫生人才服务能力,今年深圳还将帮扶100万元培训资金,对汕尾全市七大类医疗卫生人员进行培训。
帮扶也让特殊弱势人群受益。汕尾有159名听力残障人员需植入人工耳蜗,每位患者的费用需13万多元,广州一家爱心企业为他们捐献了人工耳蜗,但筛查费、手术费及术后康复费等他们无力承担。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深圳落实了300万元资金,让全市听力残障人士实实在在享受到对口帮扶的力量。
教育帮扶带来教学观念之变
“3个月的跟岗学习让我开了眼界。”在采访中,海丰县职业技术学校商务电子专业老师陈金凤告诉采访组,通过深圳的教育帮扶,她有机会到深圳进行跟岗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个人观念的改变。
去年3月到6月,陈金凤到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进行跟岗学习,期间不仅需要听该校电子商务专业老师讲课,也需要自己备课给学生上课。“深圳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是教学一体化,学生上完课后,马上就可以进行操作,学校和很多企业包括淘宝、京东等合作,请来企业的营销专家讲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让我受益匪浅。”陈金凤说。该校另外一位跟岗学习、来自家具设计专业的老师蔡焕升也深有同感,“跟岗时间虽然不长,但进步很大。”
海丰县职业技术学校办公室主任张运福告诉记者,学校成立于2009年,历史不长,需要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拉一把”。据了解,2015年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和海丰县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一系列的对口帮扶协议,除了选送老师到深圳跟岗学习、还包括选送学生到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深造等。选送模式为“3+3模式”,即学生在海丰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三年后,选送到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再学习三年,学生入深圳户口,并由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推荐就业,每届120名学生,一共对口帮扶五届。
上述模式将为海丰培养一批人才,最终为该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仅仅是深圳帮扶汕尾教育发展的一个侧面。采访组了解到,2014年10月,深汕两地签署了一系列教育帮扶的协议,包括深圳市教育局对汕尾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规划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帮扶汕尾市教育工作者提升业务水平,推进两地学校开展结对帮扶等等。
汕尾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李金才介绍,对教育工作者业务提升的帮扶效果非常理想。比如,汕尾教育局和深圳科学中学结对,选送两批优秀教师共41名到科学高中进行为期一年的深度跟岗学习,“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跟岗老师带回了深圳的新观念,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这些骨干教师将带动一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
此外,短期的结对帮扶也形式多样。如各区教育局组织“送教帮扶”活动,共同探讨教学科研心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汕尾地区提升教育质量。采访组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今年深圳还支持汕尾一笔资金,帮助汕尾提升贫困山区教师的培训,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转岗培训,“汕尾不少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老师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急需一些专业老师,深圳的帮扶将帮我们实现这个愿望。”李金才说。此外,今年深圳还将帮助汕尾建设教师培训学院。此前,汕尾3.4万名老师的培训都分散在各个学校,有了这个教育培训学院,教师将得到统一轮训,提升师资力量。
交通先行拉近两地距离
协调发展,交通先行。深圳和汕尾,一个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特区、东进拓展发展空间,一个是资源禀赋优异的滨海地区、渴望向西融入珠三角经济圈,两者相融离不开交通这个纽带。
刘文瑞,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交通基础设施联络岗负责人,说起汕尾的交通,就像对深圳一样熟悉。“我们的工作方向,就是充分发挥帮扶指挥部在联络、专业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帮扶汕尾全面融入珠三角,推动深汕交通一体化发展。”他说。
事实上,在对口帮扶工作启动之初,深圳便积极和东莞、惠州两市协调,并寻求省政府支持,使得汕尾率先加入深莞惠经济圈,进而构建“深莞惠+汕尾、河源”(3+2)经济圈,帮助后二者融入珠三角。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谋划了五市党政联席会议交通一体化合作议题,促成了深莞惠汕海洋产业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
海、陆、空、铁……未来一系列重大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全面缩短汕尾与深圳的时空距离。刘文瑞介绍,对口帮扶以来,在推进深汕高速公路西段改扩建工程项目、河惠汕高速公路、珠东快速干线合作区路段规划建设,协调推进深圳到汕尾铁路(350公里时速)接驳联通,配合启动龙汕铁路可行性研究工作,启动鲘门高铁枢纽站改造工程等前期工作上,深圳都做了大量工作。
比如,深汕高速是贯穿粤东地区的一条主动脉,但经常发生拥堵,经过大量的前期工作,深汕高速公路西段改扩建工程项目终于提上日程。改扩建工程为陆丰至深圳龙岗段,全长146.55公里,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改扩建后将大大提升通行环境。
汕尾市交通局办公室主任蔡楚链告诉采访组,深圳不仅在人力物力上帮扶汕尾的交通发展,更为汕尾的交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观念。比如,深圳的智能交通管理目前走在全国前列,但汕尾的交通管理还停留在看摄像头、电话沟通等方式,借鉴深圳智慧交通发展经验,深圳通过建设智能交通管理信息平台的方式,来帮扶汕尾交通的发展。“该平台建成以后,汕尾交通的业务办公、行业监管、指挥调度、公众互动等等,都可以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完成。这种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市民出行环境的方法,将刷新汕尾交通人的服务观念。”蔡楚链认为。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