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一场有温度的体验

读特​驻沪记者 匡彧
2017-07-29 22:42
摘要

展厅以建筑师建于1961年的卡马拉家宅的还原模型为起点,到桑珈建筑师工作室、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阿冉亚低造价住宅,观众可以一窥其半个多世纪的设计轨迹。

29日,90岁的印度著名建筑师、规划师、学者巴克里希纳•多西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他在中国地区的首次大型个展“栖居的庆典真实•虚拟•想像——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令人惊叹的是,老先生身体轻健、思维灵活,在前一天的媒体见面会上,亲自担任导览解说,带领大家走近他62年的建筑生涯。

巴克里希纳•多西毕业于孟买J.J.建筑学校,曾以高级设计师身份在巴黎与一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共事4年,并在艾哈迈达巴德主持柯布西耶于当地的项目。本次展览展示了这位建筑师包括私人及公共住宅、社区项目、文化教育机构、城市规划及家具设计在内的逾30件作品,通过多重尺度的建筑再现模式,构建出一场横跨多西62年创作生涯的回望。

不同于大部分西方和日本建筑师,多西的作品是明亮的、有温度的。多西认为,建筑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空间、形式或结构,而是人的部分,即身体的延展。建筑的核心是人,关乎衣食住行,建筑和生活应该是共生的,而且它能营造愉悦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身体和体验成为本次展览的两个重要维度。展厅以建筑师建于1961年的卡马拉家宅的还原模型为起点,到桑珈建筑师工作室、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阿冉亚低造价住宅,观众可以一窥其半个多世纪的设计轨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策展方还为展览特别制作了音乐,乐曲环绕在展品之间,参观者能以多重感官感知展品。而且,展览没有按常规设置观展路线,而是将模型、绘画、草图、照片、影片、音乐等散落在展厅的各个角落。每一位参观者都可散漫游走,自身感悟体验印度建筑大师的艺术探索和思考。

编辑 刘彦

(作者:读特​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