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不开门时我们看什么

电影通缉令
2020-06-17 23:15
摘要

对我而言,倒是歪打正着地逼着自己静下心来,好好看了一批书,其中不少都是出自知名导演的手笔。

最近豆瓣上有个热门话题,叫“影院不开门时我们在看什么”,其中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一个回答是“看影院什么时候开门”。个中心情,相信很多人也深有体会吧。

玩笑归玩笑,影院不开门的这几个月里,能看的片(尤其是新片)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少,对我而言,倒是歪打正着地逼着自己静下心来,好好看了一批书,其中不少都是出自知名导演的手笔。

和以往一样,读这些书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他们的作品和创作历程,而最近与过去有所不同的一点是,在这些文字里,我更生动地感知到了过去只是一个名字的那个人,对他们本人,我感到一种由衷的钦佩。

在这里,我就近期看过的书里摘选十本心水的作为推荐,排名不分先后。

《草疯长》

《草疯长》是今村昌平的自传,在我看来,今村昌平应该是60年代之后日本最伟大的导演。

这本书和今村昌平的电影一样,直接且坦诚。整本书短小精干,总共不过十万来字,快的话一天即可读完,但却是最近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本书。以前我只是佩服他的电影,如今更钦佩他这个人。

在书里,今村昌平谈及自己几十年在电影业的经历,掺杂其中的,则是他对自己电影理念的执着,独自承办日本唯一一所专门电影大学的理念与初衷,当然也夹杂些许对同行的评价,这些评价大多真诚中肯,没有浮夸的吹捧,也没有客套的漂亮话。以上每一点,都令我肃然起敬。

《小津安二郎剧本集》

这是一本小津的剧本集,收录了小津战后评价最高的六部代表作——《晚春》《麦秋》《东京物语》《浮草》《秋日和》《秋刀鱼之味》——的完整剧本。

小津的这些剧本,都是他和编剧野田高梧合作的结晶。由于主题和风格的一贯性,这几部作品的剧本在阅读时,也多少会给人一种连续剧般的连贯感,相同的演员一再出现,甚至片中角色的名字都不曾更换。

读这些经过精心翻译的剧本,仿佛很清晰地把这些电影重看了一遍。老实说,甚至有时会觉得小津的剧本比他的电影更好看,具体地说是“更准确”,那些极其微妙细腻的动作、话语与情绪,反倒在文字间得以更准确地传达。

《朴赞郁的蒙太奇》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在成为一名世界闻名的导演之前,朴赞郁曾经是一个影评人,这本《朴赞郁的蒙太奇》里,有一部分是他作为导演对自己作品的阐述和回忆,另一部分则是他早年间作为影评人给韩国媒体撰写的一批电影评论。

从这些文字里,能够相当清晰地窥见,朴赞郁是一个具有深厚影史积淀和高度作者自觉意识的导演。作为影迷,他和那些最痴狂的影迷一样对于影史的发展、各种类型风格流派的电影如数家珍,而且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视角与见解。但作为导演,他又能跳出影迷的审美范畴,对自己的创作意识和方法有意求新求变。

如果不当导演,朴赞郁无疑是最顶尖的影评人。但是,我们还是更希望他成为今天的样子吧。

《西川美和:围绕电影的X》

西川美和是是枝裕和的弟子,也是当今日本电影界最出色的女性导演之一,凡有新作推出,基本都能稳稳入选当年的《电影旬报》十佳。

读这本书之前,最好是对西川美和数量并不算多的几部作品都有所了解,尤其是《摇摆》,书中关于此片的拍摄前后种种故事,导演做了相当详尽的描写。在我看来,《摇摆》无疑也是她目前为止最出色的一部电影。

书中还有相当的篇幅,是无关她自己的作品,甚至也无关电影的碎片式的思考,但在这些思考的文字当中,依然有一种令人侧目的力量。和很多日本同行一样,西川美和也对许多人们避讳唯恐不及的话题持一种高度坦诚的态度,我时常觉得,这样一种态度,很多时候正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得以制作出来的原因。

《这世上的偶然:我为什么拍纪录片》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一个在国内不算为人熟知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也和我一样,并没有看过想田和弘的任何一部电影,但相信我,这一点也不影响你阅读并理解这本书。

这本书是想田和弘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的自我剖析,涉及的是纪录片制作理念和方法论的根本与核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他借由自己的经历,把思考的触角伸向了那些最细微不易察觉的角落,也正是在这些角落里,我们能够看到摄影机背后的那个人的本真。

《为胜利而战》

《为胜利而战》是押井守接受媒体采访的一个访谈集,全书围绕着押井守自创的所谓“导演成败论”而展开讨论。这套“成败论”很多时候都不符合常理,但却自成一体,别具一格,能够逻辑自洽。

押井守在这些访谈里谈及了众多著名导演,既有希区柯克、塔可夫斯基这样的影史大师,也有深作欣二、樋口真嗣这样的日本同行。很多时候,他都语出惊人,抛出一番“奇谈怪论”,但这些“奇谈怪论”背后却不乏他对电影追根溯源的认知与见解。

《我的渡世日记》

《我的渡世日记》是已故日本女优高峰秀子的自传,这本书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在国内以《从影五十年》的名字出版过,只不过那一版做了不少删节,去年新出的这一版是完整版。

高峰秀子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演员,没有之一。她五岁时作为童星出道,一生参演过上千部电影。在这本自传里,她极其真挚细腻地回顾了自己漫长的银幕生涯,早年穷困坎坷的生活经历,被人情牵绊,被亲戚盘剥,后来都被神奇地融入了她主演的那些电影里(多为成濑巳喜男导演)。

由于很小就要靠演戏扛起全家的生活重担,高峰秀子没有机会得到普通人一般的教育,她后来的一生都在为这件事耿耿于怀。正是因此,在她行文的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一份极其谦逊的态度,这种谦逊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

读这本书,既能够了解这位昭和年代传奇女星的不凡一生,也能够以点及面地在很大程度上了解那个时代的日本电影行业,包括整个行业的运作机制和人情世故。就这一点而言,这本私人日记也是一份珍贵的史料。

《柏林苍穹下》

看到《柏林苍穹下》这个书名,你可能会以为这是把维姆·文德斯那部著名的同名电影给画到了书本上,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准确地说,这本书是对电影《柏林苍穹下》的一次改编,用电影一样的口吻和笔触,去描绘了今时今日柏林的人和事。电影里那些经典的设定和对白都被保留了下来,但是由我们熟悉的流动的影像,变成了定格下来的画幅。那种感觉,有点像是文德斯的电影跨越了介质与载体,奇妙地穿越到了今天。

毫无疑问,这是今年我看过的最美的一本书。

《百年法国纪录电影史》

对于一部“电影史”而言,这本书的体量实在有点轻薄,哪怕是仅仅限于法国纪录片这个细小的范畴,这本书也不是那种事无巨细地讲述这一片种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的类型。

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提纲挈领的梗概,从纪录片最初的源头和概念说起,介绍的既是作品和流派,更是纪录片发展历史中不同时期各异的观念与手法。让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览法国纪录片百余年来发展过程的全貌。

书中有不少作者对于法国纪录片历史中重要的导演和作品的点评,大部分都短而美,能够用最凝练的语言切中作品的精髓和要害。

《漫画电影史》

需要事先说明的一点是,这本《漫画电影史》的书名可能容易引发某种误解,这并不是一本以漫画形式呈现的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史,而是在电影史的范畴里选取了大量经典作品的经典瞬间,来对电影这门艺术的概念和理念做一次管中窥豹式的解读。

这本薄薄的漫画信息量极大,基本上书中的每一格画面,都是对于一部经典电影作品又或是一个专有名词的阐释与解读。这一格格的画面,就像是带我们领略电影世界的一扇扇窗口,从每一个窗口进去,看见的是不同的风景。

这里既有一些相当基础的概念普及,也有一些相当独特且富有新意的见解。无论你的道行深浅,相信都能从这本小书里得到一些新的认知与启发。

编辑 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