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杨炳沿着深圳河福田段开始一天的工作,实地巡查河流、观察水体和周边情况、用手持设备快速检测水质、监督违规排污、应急溯源……一旦发现流域有污染问题,即通过“智慧环保平台水环境管理APP”将信息反馈给主管部门督办治理。杨炳现在的身份是万科物业的河道管家。此前,他作为一名物业管家在万科工作了14年。
河道管家对区域河流水质进行检测。
2019年9月,万科物业和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携手,将网格化、精细化、科技化的物业管理服务引入水环境管理领域,在全国创新践行“物业管理进河道”的新模式。
“像管理小区一样管理城市河道,到河边去,到源头去,到时常发生问题的地方去……”杨炳告诉记者,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全市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的销号建档工作。
杨炳将水质监测情况录入河流水质科技管控平台。
“接到任务时,我们收到一张二维地图,上面标注了小微黑臭水体的名称和经纬度,然后需要河道管家到现场核查、拍照,再和责任单位一一确认。这些曾经的小微黑臭水体有小区花园池塘、公园内湖、工厂排污口,有的还隐藏在偏僻山间,排查难度非常大。最初水体状况不好时,看到污水就让人感觉不舒服,污水味道还非常刺鼻,但我们必须走近采集水样送检。白天巡河超过10公里,夜里汇总数据,像开荒一样忙到凌晨三四点是常态。”杨炳说,经过团队两个多月同心奋战,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终于完成全部排查并建立了监管台账。
万科物业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负责人张晓鑫介绍,巡查队员每天身背近5公斤重的手持式快速检测设备,总计巡查超1000公里,快速检测水样500余次,打造一个全新的职业——河道管家。
潭头河万科项目自动监测微站。
2019年,深圳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万科物业在河流水质科技管控工作中,将全市分为6大片区,由河道管家日常巡查管控159个黑臭水体、五大干流及一级支流、重要入海河流等207条重点河流、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5510个沿河排水口,全部重点河流做到一日一巡一测;建立了含陆(人工巡查)、海(无人船、微站、流量计)、空(无人机、摄像头)“三军”和一支“特种部队”(应急巡查)的河道管家队伍,形成全覆盖、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立体交叉的监测管控网络,全面采集水环境数据信息。其中在全市主要河流布设132套高清摄像头、123个自动监测微站,构建起实时可视化、全天候的水质管控网络。
数字化指挥中心实时监测河流水质情况。
治水犹如绣花,用智能化、精细化“绣”出城市蓝绿交融的图景和宜居宜游的幸福。今年6月6日,万科物业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数字化指挥中心运营,致力于创新性地开展在线监测、巡查管控、设备维护、数据分析等工作,为水环境的精细化管理进行科技赋能。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尹杰在数字化指挥中心落成揭牌仪式上提出新的期待,希望万科物业充分发挥专业管理优势,在人员渠道、标准流程、精细管控、服务亲民等方面,为深圳市乃至全国的水环境精细化管控开辟新路径;深入践行绿色发展战略,将河流水质科技管控经验应用到智慧河道运维、垃圾分类等城市环境管理业务中去,利用物业管理的群众基础,协助打造政府、企业、市民多元化联动平台,形成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的强大合力。
万科物业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数字化指挥中心揭牌。(本文图片来源:万科物业)
物业管理与环境保护的跨界融合不止于此。万科物业集团首席执行官朱保全还表示,同步推出芦苇环保科技(RGT)独立品牌。万科物业将以“物业+互联网”的创新实践、“人文+科技”的综合服务,引领智慧环保,共建美好城市。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