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患者朱先生因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了右耳的“人工耳蜗植入术”。经过一个月的伤口恢复以及对机器的适应,朱先生的人工耳蜗在6月16日成功开机,宣告他终于告别无声世界。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人工耳蜗植入术是双耳极重度或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提高及重建听觉功能的有效方法。
人工耳蜗示意图
工程师首先将言语处理器也就是体外装置和植入体进行连接,接着用专业的调试软件,对朱先生所听到声音的音量、音质和辨识度进行调试,最终,调试到一个最为理想的状态。通过软件检测体内植入体工作状态,蜗内24个电极全部处于正常工作,随后对用户进行T值(对小声的反应)和C值(对大声的反馈)的测试,发现用户听声反应灵敏。神经反应遥测(NRM)显示高中低频都能很好引出反应波。
开启用户麦克风后,用户听声整体舒适,并且能当场和技术工程师能简单交流,可谓是“开机秒懂”。相信经过术后人工耳蜗的佩戴和一段时间适应后,效果会更佳。
“人工耳蜗”开机仪式现场
据介绍,由于人工耳蜗接收到的是电子刺激所产生的声音,和人体本身耳朵接收到的声音是不同的,一般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患者需要重新对声音进行认识,这一过程与病人失聪的时间长短有很大关系,多读报,多和家人交流可以加快对声音的适应,基本2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可以逐渐适应。
朱先生今年53岁,因突发性聋导致双耳听力丧失,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2020年5月13日,朱先生来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寻求诊疗,经过周密的检查与讨论后,医生决定为朱先生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5月14日,聂国辉院长与耳鼻喉科董洪松主任医师团队进行手术讨论、围手术期处理、可能发生的情况全面分析,并布置好了应对措施。
院长聂国辉主持人工耳蜗术前讨论
今年5月15日,由市二医院董洪松主任医师主刀,聂国辉院长全程现场指导,排除手术禁忌症后,于手术室全麻行右耳人工耳蜗植入术,经过2小时术前准备+手术+术后苏醒,成功为双耳突发性聋后丧失听力患者成功植入人工耳蜗。
董洪松为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院长聂国辉现场指导手术
手术结束后进行1、电极阻抗测量,24个电极全部显现,阻抗最高5.36千欧,最低2.37千欧,阻抗数值非常优(阻抗在10千欧以内为优)。2、神经反应测试,分别测试1、7、15、21(1号电极对应低频,7号是中频,15号是中高频,21号是高频)号电极,每个电极都引出了明显的ECAP波。表明用户电极植入位置适合,神经对人工耳蜗电刺激反馈佳,综上所述此次手术植入非常成功。这也是我院首次独立开展这一技术,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水平又进了一步。
电极阻抗测量:24个电极全部显现,为最优状态
神经反应测试:1、7、15、21每个电极都引出明显的ECAP波,表示神经对人工耳蜗电刺激反馈佳
该院耳鼻喉科董洪松主任表示,对于听力下降患者,长年的感音神经性聋目前并无有效药物治疗,中度、中重度可考虑助听器治疗,重度、极重度助听器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人工耳蜗治疗。成人语后聋患者是很好的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之一,要求患者及家属术前有正确期望值,术后能配合开机调试及言语康复训练,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未来语后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将越来越普及,为语后聋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 董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