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翘盼植物科学界“奥林匹克”

读特记者 张燕/文 李忠 通讯员 黄义钧/图
2017-07-20 08:01
摘要

植物科学并非高高在上。在深圳举办的国际植物学大会不仅是一场“高大上”的植物科学家实现跨学科、多学科、综合交流的大会,同时也是一场接地气的让公众了解植物科学知识、提升对植物科学使命的认知、有机会与国际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大会。

▲有植物活化石美誉的刺桫椤。

▲珠三角特有植物大苞山茶。

▲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穗花杉。

深圳市山峦起伏,溪流纵横,海岸线绵长,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深圳目前共有野生植物2200种,其中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植物164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4种。仙湖植物园是深圳市专业研究、收集保育本土植物最专业的科研单位,目前共收集深圳珍稀保护植物100多种。

当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5场公众报告和深圳论坛专题7月1日启动预约报名时,热爱植物的公众沸腾了,有限的名额被一扫而光。

对于这场有着植物科学界“奥林匹克”美誉的百年盛会,许多普通市民热切期盼能与之近距离接触,并感受她的魅力。

植物科学并非高高在上。在深圳举办的国际植物学大会不仅是一场“高大上”的植物科学家实现跨学科、多学科、综合交流的大会,同时也是一场接地气的让公众了解植物科学知识、提升对植物科学使命的认知、有机会与国际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大会。

开设公众报告和深圳论坛

聚焦全球植物科学热点问题

拥有百年历史的国际植物学大会虽然专业性很强,但离公众的生活并不遥远。人们所关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粮食安全、环境污染、能源利用等问题,都是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内容。

深圳精心筹备与谋划,向公众敞开大门的5场公众报告和深圳论坛专题聚焦公众普遍关心的全球植物科学热点问题,演讲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共同关注植物,关注地球与人类的未来。

为了给公众带来高水准的知识分享,深圳对报告人的国际影响力和资历要求非常之高。已确认的5位公众报告人中有4位院士,均在植物科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有来自美国的著名植物学家、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名誉主席彼得·雷文教授,英国著名植物学家桑德拉·科纳普教授,深圳华大基因理事长、著名基因组学家杨焕明院士,英国著名古植物学家彼得·克莱恩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席芭芭拉·史卡尔。

他们演讲的主题均引领潮头,值得期待。彼得·雷文教授将在7月23日下午带来首场公众报告,在50分钟的时间里分享《深圳宣言:拯救植物,以拯救我们自己》。此外,《人与植物——牢不可破的纽带》《绿色的生命,美丽的基因》《银杏:穿越时间的永恒》《植物和人类:过去与未来》将陆续开讲,每一场公众报告都将是一次思考的智慧盛宴。

深圳论坛则是本届大会组委会面向公众组织的一场以“植物的力量”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大会组委会特邀请深圳知名人士红树林基金会联席会长王石和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以及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机构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主席斯蒂夫·布莱克摩尔博士作为主讲嘉宾。他们将从不同视角阐释植物对维护地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所发挥的重要力量,为公众与科学家之间架起一座对话沟通的桥梁。

为方便公众参与,报告均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或者周末休息时间,均预留了嘉宾与公众交流互动的时间。为让市民能无语言障碍地接受报告内容,大会筹备办还贴心地安排了同传翻译。

收获多年龄段公众“粉丝”

科普互动用绿色连接世界

一名科学家曾在往届大会上提出,气候的变化导致优质葡萄生产地发生变化,这直接引起了著名葡萄酒的家乡也发生了变化。可见,国际植物学大会与市民生活有着直接重要的联系。

国际植物学大会不仅是世界植物科学家的大会,落地深圳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也成为深圳市民了解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科学知识的大会。

本届大会组委会自成立以来,联手深圳本地植物学科研机构举办了数场面向市民的科普活动,让植物领域的新技术新科学惠及公众生活。深圳的努力不仅激发了本地市民的热情,也受到全国各地、各个年龄段公众的关注,收获了诸多“粉丝”。

远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一名4年级学生马绎诚就是一名小“粉丝”。今年,大会秘书处电子邮箱收到了一份他的父亲马先生写来的信件。马先生在信中写道,小孩马绎诚从小热爱植物,自己还进行植物方面的研究。小孩看了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官方网站后了解到大会。此次来信,马先生表达了小孩想来参加本届大会的强烈愿望。

在每天一封又一封来信的电子邮件收件箱中,这个小“粉丝”的信件让大会秘书处工作人员感动又备受鼓舞。还有深圳的植物爱好者通过刺绣绣出了本届大会的Logo,专门寄给大会秘书处。

线下,在大会筹备办每次围绕大会“绿色创造未来”的主题举办的系列科普活动中,报名名额都很快被市民一抢而空,尽展美丽植物丰富多彩生活的魅力。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为深圳乃至全国其他城市居民开启了“植物学时间”,一起探索植物的奇妙世界。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从深圳出发,用绿色连接世界,用绿色创造未来!

市民踊跃参与 活动形式多样

深圳让植物学大会走进千家万户

6年前,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深圳向全球植物学界发出邀请:“2017年让我们相会在深圳。”

自此,深圳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为契机,拉开了引领市民亲近植物、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科普序幕。一个个植物科普活动在深圳乃至全国上演。

2015年“国际植物日”期间,大会秘书处在深圳市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开启“魅力兰花之旅”,全面拉开了国际植物学大会科普活动的序幕。

随后,又在仙湖植物园开展“茶科植物专题展”;来到华大基因研究院探秘植物“遗传密码”;此届大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仙湖植物园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开展了“秋海棠科植物专题展”、“植物标本馆探秘”等系列科普活动。

2016年9月全国科普日之际,还联合北京、上海、云南、陕西等地的植物学会和科研机构同时举办5市9地联动科普活动,活动参与人数多达数万人。

今年4月15日,深圳全市20多项植物科普活动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植物研究机构、基因研究所、公园等场所共同举行,几万市民共享植物科普嘉年华。

让更多公众了解植物学知识,深圳一直在努力。未来,深圳将承接国际植物学大学的精神与使命,以多彩多元的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聆听、触摸、眼观、描述等各种方式认识大自然,关注和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植物与人类的未来。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记者 张燕/文 李忠 通讯员 黄义钧/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