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小学课本里就有”、“看这线条的起笔和落笔,十分有力”……从7月8日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开展的第一天起,中国美术馆人潮涌动,热度不退,承载着广东文艺百年辉煌的554件美术精品原作真迹吸引了众多“眼球”,观众纷纷“围观”。
“我觉得这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作品种类很多,能够零距离接触广东美术名家精品实在很难得,可以让孩子领略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在展厅看展的北京李女士对记者说,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是个小美术爱好者,一看到大展消息就带着她来看展。
在另一展厅,记者看到两个小姑娘一个席地坐着,一个趴着,正认真地对着同一幅名作临摹。原来两人并不认识,只是都喜欢这幅画,就画上了。其中12岁的韩玥婷坐在地上,膝盖上放着一本素描本正在临摹。她来自西安,正在学素描速写,这次暑假来北京二叔家玩,妈妈在公交车站看到了大展消息,就带她来了,她带了全套工具,看到喜欢的画就坐下来画。“我是北京人,5岁,我第一次来中国美术馆。”趴在韩玥婷旁边,对着同样的名作画着彩笔画的小姑娘贾颜旭特别高兴地告诉记者,“我特别喜欢这些画,瞧,我快画完了。”
展馆里,每天都有许多小学生前来观展,他们有的是父母带来观展的,还有不少是在暑期美术兴趣班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展厅,在老师的一番讲解之后在现场临摹名家原作,给庄严的展厅增添了些许天真的童趣。
岭南画派的“折衷中西”风格让观众在作品前驻足许久。不乏一些美术爱好者在展品前做起了“钉子户”,对着一幅作品长时间欣赏观摩,他们还不忘扫描作品前的二维码,能看到作者的相关资料及作品解读。此外,大展还运用了VR和AR技术。在扫描这些作品之后,它们栩栩如生的动画跃然眼前。打开手机APP,观众回到家后,还能细细品味这些画作。
美术爱好者赵力,站在高奇峰的《松猿图》前端详了许久,他掏出手机对着细节拍照。赵力一直很关注岭南画派,听说这次的展览将展出诸多岭南画派名家的真迹,觉得机会特别难得。“看了大展我更深刻理解了岭南画派的先锋性,这里边不少作品都是超越时代的,是他们引领中国美术进入到了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的新时代。”走遍各个展厅后,赵力深刻感受到这是一场“下了大工夫”的展览,“很多年没见过一场展览占据这么多展厅,基本上把能找到的好作品都拿出来了。投入的力量很大,布展也很好”。
一些专业的外地观众为了率先一饱眼福也前来观展,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麦荔红对记者说:“这次展出的作品都非常经典,它们都伴随着我们成长的。” 她向记者介绍着周围每副画作背后的故事,“你看那副作品《无产阶级的歌》,是陈衍宁、汤小铭合作的连环画,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临摹的作品。这幅是余本先生的画,他1928年去加拿大盛尼美术学校学习,1956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外知识分子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举家回国定居。他还通过墨画的尝试去了解民族的绘画传统,积极探索油画创作上的民族化。”
画展也吸引了不少外国观众,正在北京交流的希腊哲学教授帕夫洛斯·康托斯一直很喜欢中国画,听说大展有这么多名作展出,在开幕式当天赶来看展。“从展出的作品看,广东画家受西方艺术影响较大,吸收了很多西洋画的元素,但仍然保持了中国画的风格。”他一边看展,一边在笔记本上用希腊文记录着感受,他说,“原来近代中国画的革新,正是从广东开始。这些作品很有创造力,真是太棒了。”
这次展览也让吴先生眼前一亮,他在中国美术馆圆厅还是头一次看到如此多美术大家的巨幅照片及简介。“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内心情绪与思想的艺术化再现。过去,很多画作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作者是谁,这些艺术家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我认为,这个大展体现了向经典致敬的用心,体现了对艺术家的尊重。”
更多的观众通过这次大展,正在逐渐发现广东美术的独特魅力,大展正在产生热烈的社会反响,引来越来越多观众的“围观”。
编辑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