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论坛”在故宫举行 中外联合考古成探究文明脉络重要手段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陆云红
2021-10-13 16:52
摘要

第五届“太和论坛”10月12日至13日在故宫博物院举办。

第五届“太和论坛”10月12日至13日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本次论坛以“考古视野下的文明交流与互鉴”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进行了研讨,德、意、日、俄、英、美等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博物馆研究人员以视频形式参加论坛。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冰,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故宫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李季,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李小城,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的代表舒展,本次论坛的公益支持单位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管委会主席张焱出席。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国际文物修护学会主席发来视频致辞。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主持论坛开幕式。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胡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影响深远的古老文明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对世界各文明的深入研究。中国已赴外开展联合考古项目36项,涉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21个国家,与30余家国外科研机构、博物馆、大学、基金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中外联合考古成为探究文明脉络的重要手段,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桥梁作用,成就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国际伙伴。国家文物局将一如既往地重视中外联合考古合作,支持中国考古研究机构发挥各自优势,搭建与世界各文明间的互鉴与交流平台。愿与全球文明伙伴携手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加强联合考古合作和研究,推动考古成果转化利用,共同为开展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努力。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致辞中表示,2016年,故宫博物院启动“太和论坛”并联合相关国际组织及专家学者共同发起《太和宣言》,以促进文化遗产领域同仁的交流与合作,为后续学术交流合作、文明对话打开了新方式。文明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各类挑战,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勇于担负起保护、传承古代文明的历史使命。本届“太和论坛”以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年为契机,聚焦“考古视野下的文明交流与互鉴”这一主题,邀请国际考古学家及相关国际组织专家,畅谈文明交流与互鉴的认识,探讨保护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考古工作在“学术故宫”引领下,致力于以紫禁城考古为中心的各类皇家遗存考古、古陶瓷窑址考古及丝绸之路考古,并与印度、肯尼亚、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考古合作,让世界各国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希望本次论坛的举办,能向国际社会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果,彰显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本次论坛,由故宫博物院与中国考古学会、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主办,共邀请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以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等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30余位国内专家参加研讨。同时,还邀请了来自德国、伊朗、意大利、日本、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英国、美国、越南等国家的大学、科研院所、博物馆研究人员以视频形式参加论坛。

开幕式进行了4场学术主旨发言,分别为吉林大学教授杨建华《前丝绸之路的亚洲草原的文化交往》、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邓聪《世界史前玉路的考古新发现》、英国杜伦大学副教授德里克·康奈特《陶瓷量化研究的价值》、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李琛妍《古丝路艺术交流模式再探》。

开幕式后,论坛还将进行一天半分论坛研讨,围绕“图像、建筑及历史文物所反映的文化交流”“考古发现所反映的文化交流”等论题展开。国内专家均进行现场讲演与集中研讨,国外专家采取视频形式分享研究成果。

除与会专家外,本次论坛还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13所北京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余位研究生参加。

(原标题《“太和论坛”在故宫举行  中外联合考古成探究文明脉络重要手段》)

编辑 董雯静审读 吴剑林审核 特区报-王雯,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陆云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