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15周年 “黄河”生生不息,“星海”薪火相传
读特记者 张锐
2020-06-12 19:38

今年6月13日,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15周年的日子。这位客死异国他乡,早早将生命定格在40岁的音乐家,却为人民留下了众多不朽名作。“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一曲《黄河大合唱》激励、鼓舞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此外,《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满江红》《阿曼该尔达》等不朽名作,以气势磅礴,忧国爱民的精神内核,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他是人民的音乐家,为人民而书,为人民而歌,我们怀念冼星海,不止在今天。

从巴黎到延安,他加入民族自救的洪流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据资料载,遗腹子冼星海6岁时随母亲来到新加坡,辗转广州,13岁时进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学习小提琴,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课程,而这对于一个漂泊谋生的贫穷家庭来说,足见勇气与远见。对此,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在面对媒体采访时,难掩对奶奶的崇敬之情,“没有她的努力,就没有我父亲的音乐成就”。她回忆起一首粤语歌曲《顶硬上》,本是码头苦力的劳动号子,充满了对命运不屈的呐喊和强力抗争,后来,冼星海根据母亲口述的词进行谱曲,献给母亲,表达了自己对母亲一生坚韧顽强的生活态度的赞颂。

进入岭南大学后,冼星海加入岭南银行乐队担任直箫演奏,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还有着“南国箫手”的雅号。1925年,冼星海只身来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1928年他来到上海,进入国立音乐院。1929年冬天,冼星海启程前往巴黎求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做杂役维持生活,并成为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杜卡斯高级作曲班的第一个中国人。在法国的五年学习生涯,让冼星海深入学习了西方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丰富了音乐修养,开拓了艺术视野。1935年,冼星海毕业回国,加入了民族自救的洪流,投入到抗战救亡音乐的创作中来。从上海到武汉,再一路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冼星海创作出一首首情真意切、充满感召力和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作品。

音乐家学贯中西,更要为人民创作“普遍的音乐”

1929年7月,冼星海在《普遍的音乐》一文中曾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他号召学习音乐的人要“好好地用功”,要“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做一个真伟大的人,不是做一个像伟大的人”。“普遍的音乐”、“救国的音乐”便成为他毕生坚持的音乐创作和社会实践方向。

回国后,在同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冼星海更坚定了走救亡音乐道路的信念。这时,他创作了《保卫卢沟桥》、《保卫武汉》、《到敌人后方去》等不同形式的抗战救亡歌曲。在延安的一年半,他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并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1939年6月,冼星海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冼星海的众多作品之中,《黄河大合唱》是最为广为流传的一首。对此,著名作曲家姚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伟大的冼星海!伟大的《黄河大合唱》!”姚峰认为,冼星海是中国作曲家在海外学习归来的骄傲,谈及此处,姚峰语露深情:“星海真了不起,6天时间里就写出了《黄河大合唱》,每个乐章都相对独立,却又将主题贯穿于整个大合唱。他作为一个广东人可以原汁原味地呈现北方韵味的曲调,每每听来我都要掉眼泪。”

《黄河大合唱》是姚峰钟爱的歌曲,也曾三次现场指挥该曲的演出,除了被音乐本身感染之外,姚峰更是为冼星海的音乐功底而感叹,他提到,冼星海在延安创作的作品中,不乏《二月里来》《到敌人后方去》等短小精致却饱含精妙构思的歌曲。“冼星海从海外留学归来,虽然学的是西洋音乐的理论和技术,却能够在战时的特殊环境下,用看似简单上口的歌曲,把全民族的热情和呐喊写出来,让人们觉得‘这到底就是延安!到底就是解放区!”姚峰特别提到自己儿时听到的一首冼星海作曲的儿歌《酸枣刺》,说到动情处,他唱起了其中旋律,这首儿歌表达的是延安边生产边抗战的决心。姚峰说,别小瞧这首二四拍、四小节的儿歌,“如果不是学贯中西,把中国的和外国音乐了解通透,并且还有这么好连接的本事的人,是很难写出《酸枣刺》的。”

“每当我们的国家、民族处于重要的历史节点,中国人需要歌曲的表达。这不仅是民族的需要、环境的需要,也是必须获胜的需要。”姚峰认为,冼星海“不仅仅是作曲家,也是思想家,更是一个斗士。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作曲家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应有的斗志、勇气和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黄河”生生不息,“星海”薪火相传

1939年4月13日,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次公演,即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全面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去年,是该曲的首演80周年,深圳交响乐团在去年5月的西北巡演中,就曾在黄河之滨的兰州音乐厅与延安魏巍宝塔山下,多次恢弘奏响这支大型合唱声乐套曲。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特区人民敢为人先勇敢探索的开拓精神在音乐中得到了共鸣。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始终是中国文艺道路发展中的前行者和标杆。对此,深圳交响乐团团长聂冰在采访中表示:“多年以来,深交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始终坚持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思想。现如今,在发展的重要时刻更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我们的本,这是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

此外,《黄河大合唱》不竭的艺术活力,也体现在那首诞生于1969年的《黄河》钢琴协奏曲上。这是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的协奏曲。这部钢琴协奏曲以中西合璧的表现手法与曲式结构,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因为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较有影响力的一首中国协奏曲。冼星海笔下的“黄河”,再一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对于从深圳走向世界的著名钢琴家陈萨来说,这是她从小就弹的曲子,去年,她在香港文化中心落成30周年的志庆音乐会上再次奏响该曲。她对记者说:“这首作品里有着非常强的情感浓度,我仍然对它保持着一种热情。”对于中国人来说,《黄河》钢琴协奏曲的谱面语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每一次在公开场合演奏出耳熟能详的“黄河”乐音,她都感到意义非凡。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用这句话用来形容冼星海短暂的一生,似乎格外贴切。在他的故乡广东,冼星海的名字从未淡出人们的视线。为纪念这位广东籍人民音乐家,1985年12月,原广州音乐学校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并在此后数十年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引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杰出音乐家。在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造型独特而富于现代感的“星海音乐厅”的建成,也大大改变了广州在中国内地音乐文化版图上的地位。此外,珠江电影制片厂于1994年出品了《冼星海》同名传记电影。2005年,央视播出了由马晓伟、唐国强、刘劲等主演的电视剧《冼星海》,生动还原了冼星海笔下大量著名抗战歌曲的创作,和他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

在冼星海离开人民75年之后,他和他的作品仍在人们心中鲜活着,鼓舞着,原因何在?姚峰说:“他展现的不仅仅是民族苦难的一面,还把全民抗战的呐喊与激情、高妙的节奏融入音乐,他写的是活生生的作品!”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