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深圳的第一次|亲历者杜耀明回忆: 当年外汇业务这样首次开办

读特记者 杜翔翔
2020-06-11 17:42
摘要

0多年前,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首次开办外汇业务,原在中国银行东莞分行工作的杜耀明,因工作调动到深圳,担任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国际业务部信贷科长,成功开办外汇业务,开启了“我与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一次”。

30多年前,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首次开办外汇业务,原在中国银行东莞分行工作的杜耀明,因工作调动到深圳,担任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国际业务部信贷科长,成功开办外汇业务,开启了“我与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一次”。杜耀明近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作为深圳金融领域的‘拓荒牛’之一,我感到很自豪!”

△杜耀明当年在深圳的工作照

从东莞调入深圳开展银行外汇业务

成为一头金融“拓荒牛”

在深圳市委门前,一座拓荒牛雕塑静静地伫立着,这一眨眼,30多年过去了。杜耀明说:“年轻一代也许并不十分清楚它的含义,但对于我们这些来深30多年的‘老深圳’来说,拓荒牛代表着我们在深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把一个贫穷的边陲小镇,开垦成为一个金融招牌亮堂堂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拓荒牛’代表的,正是深圳的这种开拓、勤勉精神。”

△当年的工牌

杜耀明与深圳的缘分,要从30年前说起,“我的老家在广东省东莞市,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首次开办外汇业务,找到中国银行东莞支行,要求人才支援。当年主管人事的副行长王运东,找到时任东莞中国银行行长的我父亲杜谭亮商量。当时20多岁的我在中国银行做过侨汇业务、人事管理、外汇贷款等,的确较为适合这个岗位。”

当时特区建设还很艰苦,但父亲仍坚持让杜耀明去。就这样,杜耀明来到了深圳,开启了自己与深圳的故事,成为一头金融“拓荒牛”。

△当年的工作证

当年的深圳市中心,只有一条深南大道,最尾端是上海宾馆,出了上海宾馆就算是郊区了。为了更好地熟悉业务,继续增值自己,杜耀明把当时在东莞就读的东莞“电大”学籍转入了深圳“电大”(深圳广播电视大学),从此走上了白天工作、晚上读书的生活。

当年,由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首次开办外汇业务,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缺人才、缺资料、缺教师,“为了尽快开展业务,我将中国银行现行所用的传票、教材、规章制度拿来参考使用,并聘请了中国银行退休干部胡松华老师担任顾问,对全行将要开展外汇业务的同志进行培训。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培训,终于在1984年底成功开办了外汇业务。为了打通外汇结算渠道,我们邀请了中资机构在香港开办的金融机构作为代理行,并签订了代理协议,解决了外汇结算问题。”杜耀明说。

△胡松华(左)、杜耀明(右)

从此,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的外汇业务,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由杜耀明起草编写的《外汇贷款》业务教材,还被《中国金融》收录并刊登。

参与深圳机场建设

幸运成为首航乘客

杜耀明与深圳的第一次,不仅仅在开办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的外汇业务上,他还参与深圳机场建设,幸运地成为首航乘客。“深圳经济快速腾飞,离不开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机场、码头、火车站等。当年,深圳市委组织了一个协调小组,召集各条战线人员共同协商。我作为金融系统的代表参与了其中。”杜耀明说。

△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大厦落成纪念册

杜耀明回忆:“记得我随市委有关领导到福永考察机场的选址时,那里还是一片沼泽地,有关工程人员在现场说,在这里建跑道,要挖掉淤泥、再填混凝土,工程巨大,需要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于是,听取了工程人员的介绍,我将机场建设的需求列出,经过整理,形成申请报告提交,经过上级领导审核,得到了大力支持。”

于是,银行给予了机场贷款支持,用于深圳机场的基础建设。经过各方的努力,深圳机场很快就建成了,并进行了试飞,“在试飞仪式上,我有幸成为深圳机场首航乘客,我感到无比光荣。飞机在新建的跑道上平稳地起飞,并低空绕飞深圳上空一周。从飞机上俯瞰深圳是多么的美丽。作为深圳特区建设者之一,心情无比激动。”

△杜耀明近照

如今,近40年过去了,杜耀明说:“在深圳经济特区工作近40年,我们见证了特区建设、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

如今,当夜幕降临,沿着深南大道行驶,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招商银行总部、腾讯大厦……一路高楼林立,流光溢彩,整个城市犹如铺展开的一幅缤纷画卷,勾勒出美丽的天际线,而这些精彩,仍在继续,“作为特区的一分子与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我的事业与家庭,也随着特区发展而发展,我收获良多、幸福美满、满心感激”。杜耀明说。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陈伊翘

(作者:读特记者 杜翔翔)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